欢迎光临
专注周期理论研究

康波长卷

康波人生阅读(1517)

产品介绍

这是一张康波周期研究预测报告,时间跨度从1782年-2022年,统计了世界240年五轮世界长波周期。

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纺织工业一蒸汽机一内燃机一计算机一信息通讯技术,每一轮技术革命的演化过程,从技术革命主导国的变迁,康波周期从繁荣一衰退一萧条一复苏循环往复以及社会变革。重点研究了1970年代亚洲工业化从日本开始。东方国家在工业化建设时期都产生的房地产泡沫及后续研究预测报告。

并且从1970年代增加了微观经济学,朱格拉中周期,基钦库存周期运行时间统计。已便购买此图的消费者自己也可以看得懂中国经济周期乃至世界经济周期的运行原理。我们认为只要多看十几次,普通人也可以看得懂世界经济周期和中国经济周期运行原理,并且你们也可以预测接下来走向,只要心中有知识,无论身处任何险境,我们都可以坦然面对人生。

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经济周期在循环中的一种景象而已,只要书读的多知识足够丰富.在参与现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我们清晰的知道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周期在循环中处于繁荣一衰退一萧条一复苏具体位置,这样我们可以做出更加安全合理的投资决策。诚然:如果你对我们研究预测研究报告存在怀疑或者有不同的意见你也可以与我们联系。

在图纸最后右下角的位置有我们的联系方式。产品内容介绍:

购买方式

地址:http://shop.ikangbo.cn

微信:kangbolife(联系博主享受优惠)

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admin@35126.com

知识星球:康波周期

公众号:康波人生

我所经历的牛熊

康波人生阅读(600)

我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股市,到今天,观察、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牛熊转换,分别是2000-2001年,2007-2008年,2021-2022年。

2000-2001年牛熊转换,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科网股的极高估值泡沫及其破裂。大部分科网股泡沫下跌前,估值已经完全脱离了地心引力,之后是归零式下跌,而且很多公司真的归零了。科网股泡沫破灭之后,市场主流的看法是互联网就是一个骗局,永远也找不到盈利模式。
2、911.那个时代,《文明的冲突》比今天还流行,世界格局也比今天还要清晰,那就是以穆斯林世界为代表的前现代文明,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彻底决裂了,全球化终结了。
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看来都是无解的。结果,科网股在泡沫破灭以后,居然慢慢找到了盈利模式,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面,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动力。而911之后全球在反恐方面合作,全球化并没有破灭,各国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

2008-2009年的牛熊转换,也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次贷危机为代表的美国房地产泡沫及其破裂。泡沫破灭前,主流看法是人无房子不富,没买房子的人再也上不了车了。破灭之后,主流看法是房地产、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模式走到了尽头,全球经济找不到新的增长点。
2、全球大宗商品牛市与可怕的通胀。泡沫破灭前几乎全世界人都认为余生将在100美元以上的高油价下生活,都只能做阿拉伯的油奴了。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看来也都是无解的。结果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居然很快恢复了,移动互联网成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大宗商品泡沫破灭,全球居然享受了超过十年的低油价、低能源价格。

2021-2022年的牛熊转换,同样也叠加了几重因素:
1、新冠疫情导致的人流、物流阻断。
2、以俄乌冲突、中美关系紧张为代表的全球宏观政经新局势。
3、中国房地产流动性危机。
4、能源价格、供应链引起的通胀。每一轮牛熊转换,触发因素并不完全相同,摆脱危机的路径也并不相同。

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
1、危机爆发前有一个估值泡沫。人们无法预知什么时间会盛极而衰,但过几年泡沫总要破灭一次。
2、危机的触发,都是叠加了当时看起来无解的多重利空因素。人们无法预知什么时候走出危机,但最后危机都过去了。

所以归根结底,最让人惊叹的,还是人类社会的自我纠错、寻找出路或者再平衡的能力,像人身体的免疫能力一样神奇。情绪总在亢奋与沮丧之间摇摆;资产价格总在贵贱之间摇摆;世界格局总在全球化与孤立主义之间摇摆;政策总在管制与放松之间摇摆。但具体摇摆的时间与幅度,又无法准确地预测与把握。我们能做的,是在沮丧的时候保留乐观,在亢奋的时候保持警惕。

——雪球创始人、董事长方三文

大宗商品视角下的库存周期

康波人生阅读(840)

作者:北雪平

01

经济周期

四个经典的经济周期:50-60年的康波周期、18-20年的库兹涅茨周期、8-10年的朱格拉周期、以及3-5年的基钦周期(库存周期)。其背后驱动因素分别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迁、房地产和建筑业周期、机械设备更新换代、企业预期和库存变化。

1、康波周期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周期循环时间跨度约50-60年的长周期,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划分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自1782年以来,全球经济总共经历了四次完整的康波周期:

  • l1782年到1836年,持续54年,上升阶段33年,下降阶段21年;
  • l1836年到1884年,持续48年,上升阶段30年,下降阶段18年;
  • l1884年到1938年,持续54年,上升阶段37年,下降阶段17年;
  • l1938年到1982年,持续44年,上升阶段30年,下降阶段14年;

l1982年进入了第五次康波周期,1982年到1991年为回升阶段,1991-2004年为繁荣阶段,2004年-2015年为衰退阶段,从2015年至未来数年都将处于萧条阶段。萧条期是康波周期大循环中最动荡的周期时段,通常会充斥着混乱、战争、饥荒、大通胀、货币剧烈贬值等现象。

2、库兹涅茨周期

193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首次提出,其核心驱动力(3.460, -0.03, -0.86%)是房地产和建筑业的兴盛和衰退,一般18-20年,因此又称房地产周期。

库兹涅茨周期之所以形成,一是和建筑业使用年限有关,二是和人口自然周期有关。2000年左右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商品化发展,首次库兹涅茨周期开始启动,持续14年,2014年左右达到顶峰,此后进入下行调整期。中国1980-1987年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在2005-2014年达到房地产需求的顶峰。此后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人口自然周期断档,进入了较长的增速下行期,因此中国在2014年后至今库兹涅茨周期整体表现疲软。

3、朱格拉周期

1862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阐述了市场经济存在8-10年的周期波动的观点,首次提出经济驱动要素为设备投资和资本开支,此二者受设备使用年限、实体产能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双重影响。朱格拉周期描绘了企业设备投资驱动的循环往复的兴衰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新周期启动、需求传递、价格上涨、需求收缩、触底调整。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的时间跨度分类标准,朱格拉周期被划分为中周期理论范畴,也称为制造业投资周期。

4、基钦周期

英国统计学家基钦在1923年对1890-1922年间英国和美国的利率表现、物价波动、就业形势和生产状况进行研究,发现金融和商业数据中银行信贷活动、大宗商品价格、利率存在着40个月左右的短周期波动规律,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领先与滞后的相对关系,基钦周期也称为库存周期。

基钦周期提出库存周期运行的决定因素是商品存货的价格和库存量,其中价格变化占据主导地位,高于库存量变化的影响。基于这一特性,基钦周期把企业库存周期分成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复苏-被动去库存阶段:当经济经历低迷并开始走向复苏时,市场对于商品需求攀升,带动其价格上涨,但企业对市场需求估计不足,对增产持谨慎态度,产量提升缓慢,企业不轻易扩大自身借贷融资规模,被动消耗商品库存;

第二阶段,繁荣-主动补库存阶段:市场繁荣,大量消费者涌入,需求不断增多,商品库存量和价格大幅上升,企业意识到经济回暖,生产策略不再保守,主动增加供给,扩大生产和采购规模,主动补库期到来;

第三阶段,衰退-被动补库存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进入衰退期,市场需求出现拐点,企业由于生产调整存在滞后性,保持原有生产节奏,商品产量和库存量持续增加,价格先于库存量不断下跌,进入到被动补库存期;

第四阶段,萧条-主动去库存阶段:商品库存量和价格同时下降,经济进入萧条期,需求持续明显回落,提升无望,企业开始减缓生产节奏,由积极转为保守,下降总体库存至合理水平,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

5、美林时钟 

美林证券根据美国在1973年到2004年之间的数据,综合考虑美国GDP与CPI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美林投资时钟理论(简称“美林时钟”)。美林时钟按经济增长与通胀的不同搭配,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复苏、过热、滞涨、衰退四个阶段:

  • 复苏阶段:经济上行,通胀下行——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现金;
  • 过热阶段:经济上行,通胀上行——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
  • 滞胀阶段:经济下行,通胀上行——现金>大宗商品/债券>股票;
  • 衰退阶段:经济下行,通胀下行——债券>现金>股票>大宗商品。

当经济周期按照美林时钟周而复始运转时,投资者应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不同资产进行投资。在经济周期的变化影响因素中,库存周期占据将近80%:

当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没有增强时,经济处于复苏阶段,资产价格普遍较低,适合买入股票,对应的库存周期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生产存在滞后性,商品库存持续下降;

当经济增长强劲、通货膨胀增强时,经济进入过热阶段,适合配置大宗商品,对应的库存周期处于主动补库存阶段,经济不断上行,市场需求旺盛,大宗商品价格稳步提升,企业的库存不断提升;

当经济出现下行压力、通货膨胀过高时,导致滞涨发生,只适合配置现金,对应的库存周期处于被动补库存阶段,市场需求疲软,商品库存继续增加,大宗商品价格下行;

当经济发展持续恶化、通货膨胀有所下降时,衰退期随之出现,对应的库存周期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商品整体需求下滑,价格总体滑坡,企业削减产能以实现对现有库存的消化。

02

库存周期

库存指企业部门为进入制造或流通环节而储备的相关资产,主要包括原材料、中间品以及产成品库存,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企业流动资产。企业生产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增加值和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产成品存货是所有库存周期的观测指标中最为直观的,它反映工业企业已生产出来但未销售出而形成库存的实际状况,用产成品存货的累计同比来观测库存周期可以直接获取整个工业企业生产和库存变化的情况,存货同比上升则为补库存,存货同比下降则为去库存。

中国库存周期的规律清晰可见,2000年之后中国经历了2000-2002、2002-2006、2006-2009、2009-2013、2013-2016、2016-2019、2020-至今年等七轮库存周期。其中有三轮周期偏强,分别是2002-2006、2006-2009、2009-2013,其周期长度都在40个月以上,上升期(补库存时段)均在27个月左右;有三轮周期偏弱,分别是2000-2002、2013-2016、2016-2020,其周期长度均为29个月,上升期均为12个月左右。换句话说,在强周期,补库存一般占据2/3的时间;而在弱周期,补库存一般占据一半不到的时间。

根据库存由降至增和库存由增至降的两阶段来看,库存周期可分为补库存阶段和去库存阶段。根据库存增降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来分,补库存阶段分为被动性库存减少和主动性库存增加;去库存阶段分为被动性库存增加和主动性库存降低。

义库存是对于微观企业主体而言,供给与需求的直接反映,可以理解为当期供给与需求的差额,其变化通常体现为一段时期内供需的相对强弱。狭义库存下降代表商品阶段性供不应求,流通价格存在上涨可能,需求回暖刺激企业进行积极的存货投资安排。因此被动去库存与主动补库存通常对应于需求扩张,反之被动补库存与主动去库存则对应于需求下行。

因为企业投资是存货增加与固定资本之和,所以存货增加是支出法下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周期的高波动性使得其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较为明显。库存周期上升阶段,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加值与GDP往往同步回升,而库存周期下降阶段则相应回落,即宏观层面的补库周期通常对应经济回升阶段,而宏观层面的去库周期则对应经济回落阶段。由此看出,广义的库存周期对工业增加值、GDP以及通胀变化具有一定解释力。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企业库存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地产周期。房地产投资主要通过原材料补库对库存周期形成直接拉动。房地产行业向好阶段,房地产投资、销售等指标上行时,带动市场需求增加,拉动原材料补库需求,产成品库存随之回升。若将原材料补库反推为受房地产投资影响,产成品库存则对应影响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带动制造业投资,企业景气度改善,产成品库存亦讲随之回升。

黑色金属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化学原料等中上游制造业部门的库存周期与地产周期联系尤为紧密。从历史走势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领先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速约6至12个月,这种领先关系也反映出了需求对库存的主导作用。

库存波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终端需求传导时滞造成的。当终端需求出现变化时,零售商首先感受到这种变化,调整其库存以适应,其库存投资需求传导至批发商,批发商再据此调整库存,进而传导至生产厂商,生产厂商再据此调整其自身库存,最终导致生产厂商的库存投资不仅滞后,且终端需求冲击的影响被放大。同时,供给冲击也会影响库存波动。企业因利润提升而加大生产力度,从而使得生产厂商库存增加,为了保持利润,生产厂商积极出货,将库存转嫁至批发商手中,导致批发商中的库存增加,而当终端需求保持不变时,则价格将出现回落;若终端需求较好,消化了新增部分的库存,则价格有上升的趋势。

随着库存周期四个阶段的演变,大宗商品价格也呈现周期性波动:

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为S,若此时需求转弱,呈现供给过剩状态A,贸易商抛货以压低库存,导致商品价格下跌,厂商降低开工率,供需曲线由A移至B,处于主动去库阶段;

由于产量与库存持续降低,需求逐渐上升,市场供需格局有所改善,供需曲线由B移至C,但厂商开工率尚处初步恢复阶段,商品销售涨幅大于商品产量涨幅,库存不断消耗,价格由于供需格局的改善而回升,处于被动去库阶段;

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供需格局不断改善,商品价格上涨,供需曲线由C移至D,厂商开工率不断提高,处于主动补库阶段;

市场真实需求并未达到开工扩产的进度,供需曲线由D移至A,商品价格呈现滞涨,甚至回落,处于被动补库阶段;

迫于需求走弱,厂商降低产量以达到平衡S,重新进入供需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A至D循环往复,直到寻找到平衡点为止,而下一周期的开始又将是打破原来平衡点的开始。在此过程中,库存周期与供需格局的变化引发了市场库存和价格的变化。

03

美国库存周期与大宗商品价格

1、美国库存周期影响因素

美国私人库存既包括商品生产环节的制造商库存,也包括流通环节的批发、零售库存,私人部门补库存,往往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加速。从构成上看,美国私人库存包括制造商库存、批发商库存、零售商库存,以及采矿业、农业等其他库存。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依次经过的三大部门,即制造商、批发商与零售商。美国库存周期的核心指标为库存总额同比、销售总额同比与库存销售比。销售总额同比是库存周期的核心影响因素,稳定领先库存总额同比2-3个季度。美国销售总额同比与居民收入同比走势高度一致,但销售同比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居民收入同比,即当收入改善时,销售的改善幅度会更大,反之当收入下降时,销售的缩减幅度会更大。 

制造商和批发商多是大型企业,占总库存的比重接近70%,走势几乎完全一致,库存同比波动幅度较大,趋势性也更加明显,库存变化更加有周期性,因此制造商和批发商库存是美国库存周期的主导力量;零售商品以基础消费品为主,库存调整更加灵活,大多依赖进口,趋势性较弱。同样,三大部门的销售同比变化方向基本一致,制造商和批发商的销售同比波动幅度更大。此外,由于零售商直接对应终端消费需求,因此零售商销售同比通常领先于制造商和批发商。

2、美国库存与大宗商品价格

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库存,分别对应生产环节中的上游生产、中游流通、下游销售。美国库存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源于制造商库存和批发商库存。美国制造商和批发商库存走势趋同,且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高度相关。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美国本土低端产业外迁,美国在零售商库存上可依托进口海外产成品,导致其和上游生产环节补库周期不同步,因此零售商库存走势时常与前二者发生背离。

美国制造商和批发商库存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高度相关。疫情以来,产能缺口加速美国库存去化,在宽松的货币、财政刺激下,需求端的迅速恢复使美国进入补库周期,对大宗商品的价格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疫情干扰叠加全球大通胀背景下,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名义库存同比分别达到24.7%、17.4%,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新高;制造商库存同比也超过10%、接近历史高点。扣除价格干扰之后,批发商、零售商依然处于历史高位,但制造商的库存持续处于近些年来的历史低位。PPI同比增速高达15%,通胀导致美国名义库存同比增速持续攀升,不断创下历史新高。由于能源供给受限问题长期化、持续数十年的温和通胀环境使政策应对不及时,导致本轮通胀持续性超出预期。

周期口诀

康波人生阅读(1643)

康波官网

35126.com

周期口诀

35126(35126.com

周期时间

3.5年 = 42月 = 182周 = 850日

3.5年 约一次基钦周期,约42个月

3.5 * 2 = 7 约两次基钦周期

3.5 * 3 = 10.5 ≈ 10 约三次基钦周期一次朱格拉周期

3.5 * 10 = 35

8-10年 约一次朱格拉周期

18-20年 约一次房地产周期

50-60年 约一次康波周期,即一个甲子轮回

60 * 3 = 180年 三元九运

10 * 25 = 250年 帝国兴衰周期

周期简介

基钦周期(库存周期/短周期)约3.5年,朱格拉周期(设备周期/中周期)约8-10年,库兹涅茨周期(房地产周期)约18-20年,康波周期(技术创新周期/长周期)约50-60年。

周期之间存在着嵌套关系,1个康波周期包括3个库兹涅茨周期、1个库兹涅茨周期包含2个朱格拉周期、1个朱格拉周期包含3个基钦周期。

人生就是1次康波周期,3次库兹涅茨周期,6次朱格拉周期,18次基钦周期的相互嵌套。

周期策略

熟知周期、预判周期、顺应周期、知行合一、周期投资、坚定持有。

联系我们

电子邮箱:admin@35126.com

知识星球:康波周期

公众号:康波人生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不作为投资建议,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华泰金工】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康波人生阅读(885)

林晓明S0570516010001 研究员

SFC No. BPY421

张 泽S0570520090004 研究员

SFC No. BRB322

报告发布时间:2022年7月12日

摘要

风险资产正面临多周期叠加冲击,风险转移空间有限

2022上半年全球股市普跌,商品资产价格从高位回落,欧美出现股债双杀,市场悲观情绪浓厚。当前全球正处于康波衰退向萧条的转换阶段,受康波萧条的冲击,下半年风险资产或延续跌势。美股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茨涅兹周期共振下行,自2008年以来3轮短周期里累积的风险或在本轮集中释放。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前“高通胀+低利率+高债务+衰退预期”的市场环境,决定了风险转移空间有限,因此下半年风险资产大概率将继续下行。

全球面临康波萧条的冲击,美股三周期共振下行

康波衰退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繁荣阶段结束后,通过加杠杆的方式维持经济系统效率的阶段,大约会持续十余年。当前系统处于康波衰退向康波萧条的过渡期,正面临康波萧条的冲击。从三周期的角度看,目前基钦周期处于下行阶段,对应股票的下跌周期,朱格拉周期高位拐头向下,库兹涅茨周期处于底部状态,股票市场积累十多年的风险可能会集中释放。

对比历次市场风险集中释放期,当前系统状态相对艰难

当经济系统处于扩张状态的时候,政策相对偏紧,而当系统进入收缩状态时,政策会相对宽松。当系统中累积的风险集中释放的时候,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风险的转移,力度主要取决于系统周期的位置。不同于历史上前两轮系统风险集中释放期,当前全球经济系统中的基准利率、债务规模、通胀水平等外部环境,决定了进行风险转移的空间有限。

海外风险资产的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当前决定市场方向的基钦周期正处于下行状态,朱格拉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整体状态较弱,所以海外风险资产累积风险正在集中释放。从外部市场环境看,系统状态相对艰难,风险转移空间有限。综合上述因素,我们认为海外风险资产的下行趋势将继续。

风险提示:本文对各类资产价格变化的方向性判断均是基于长期视角,短期内的投资者情绪波动或政策冲击引起的相对高频的市场变化,需要结合其他高频研究方法给出预测。另外三周期预测规律基于历史数据总结得到,未来可能存在失效风险。

上半年全球股市趋势性下跌,下半年风险资产或将延续跌势

如今2022年时间过半,全球商品资产已从高位开始回调,部分品种价格已出现大幅回落;上半年全球股市整体表现不佳,美股跌幅靠前,欧洲股市震荡下行,A股呈现“V”型走势但整体收益仍为负值;债券市场全球分化明显,中国债市微跌,美国欧洲出现股债双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截至6月30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进入典型的熊市,下跌幅度超过30%,比肩2008年金融危机和2000年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期,且目前盘面尚未有企稳迹象,市场悲观情绪较为浓厚。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当前全球正处于康波衰退向萧条的过渡阶段,美股的基钦周期下行至负值区间,朱格拉周期见顶回落,库兹涅兹周期位于底部,2008年之后的3轮基钦周期中累积的风险或在本轮释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前历次危机状况下,政策工具都有进行风险转移的空间,但当前“高通胀+低利率+高债务+衰退预期”的市场环境,风险转移空间较小,因此我们认为下半年美股等海外风险资产仍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周期状态:美股三周期共振下行,叠加康波萧条冲击

全球经济金融系统正处于康波衰退向康波萧条的转换阶段

康波衰退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繁荣阶段结束后,通过加杠杆的方式维持经济系统效率的阶段,大约会持续十余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繁荣期向衰退期的切换时点,后续持续的QE是过去十多年金融经济系统显著的特征之一。康波周期因为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6年的论文中提出并初步论证了长波的存在而得名。综合荷兰经济学家范·杜因《创新随时间的波动》,陈漓高、齐俊妍《信息技术的外溢与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发展趋势》和周金涛《涛动周期论》中的划分,世界最近五轮康波周期如下: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一般来说,一轮50-60年长度的康波周期包含有繁荣、衰退、萧条、回升4个阶段,在上行的繁荣阶段,全球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社会矛盾较少。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是美国互联网最辉煌、发展最迅速的年代,美国成为互联网经济的发源地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拥有全球一半左右的网民规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逐步开始商业化,在整个社会活动当中慢慢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繁荣,美国作为全球主导国,在繁荣期里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把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维持在较低水平。

但是08年次贷危机之后,系统的增长效率见顶。商品价格和十年期国债利率趋势下行,全球负债规模不断扩大,通胀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创新更多体现在商业应用层面上的拓展,而不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在这一阶段里,系统主要通过QE等加杠杆的方式来维持运转。然而这种状态不可能永久持续,随着创新的减少,系统供给效率持续降低,而维持系统运转的成本在不断攀升,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环境将难以维持,通过加杠杆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挑战,系统就从康波衰退期转换到康波萧条期。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通过历史上几轮康波周期的持续时间来看,“繁荣+衰退”持续约30年,本轮康波周期若从较为公认的1991年开始计算,当前或正处于衰退向萧条的过渡阶段,正面临着康波萧条的冲击。

美股2008年后累积的风险或在本轮基钦周期下行期集中释放

目前美股的三周期状态:

1. 基钦周期:处于下行阶段,对应股票处于下跌周期;

2. 朱格拉周期:处于高位拐头向下状态;

3. 库兹涅茨周期:处于底部状态。

在三周期中,短周期决定市场的牛熊方向,中长周期的位置决定市场的震荡幅度。对于美股而言,中长周期影响比较显著。当中长周期都强势向上的过程中,美股经常会出现连续2-3个基钦周期里都是上行的,即便在基钦周期下行期里,同比序列也下行到0值附近就会见底。如果同比序列下行到0值附近就止跌回升,那么对应的股市走势就是“上涨-横盘-上涨”的形态,但等到中长周期状态逆转之后,再碰上基钦周期下行期,那么股市风险就会集中释放。

三周期共振(如短周期向下,中长周期位置较低)的时候,市场风险大概率会集中释放。因为基钦周期长约42个月,朱格拉周期长约100个月,一轮朱格拉周期对应2-3个基钦周期,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一般间隔2-3个基钦周期后,美股的风险会集中释放一次。由于2个基钦周期长度为84个月(等于7年),3个基钦周期长度为126个月(等于10.5年),所以经常会听到美股7年一次危机,或者10年一次危机的说法。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过去了3轮基钦周期,当前已经是第4个基钦周期下行阶段,前期累积的风险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目前系统状态相对艰难,风险转移空间有限

上一轮美股风险集中释放的2008年,美国基准利率、债务水平尚有很大的腾挪空间。当前的基准利率、债务规模、通胀水平等外部环境,决定了如果美股风险在当前时点集中释放,风险转移的空间将会相当有限。

07-08年次贷危机时期的美国可通过“宽货币+降利率”来对冲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随后危机蔓延至全球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从三周期角度来看,2007年底美股正处于短、中周期下行,长周期在底部区域,同样属于相对不利的周期状态。美股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的2个基钦周期累积的风险都在2007年-2008年这轮基钦周期下行过程中集中释放,以标普500指数为代表的美股同比序列出现较为明显的负值,美股出现大幅回调。

在2007-2008年危机期间,政策进行风险转移的空间较大。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多次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并在1年半不到的时间里多次降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降至0.25%。在2008年11月美联储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资产,随后多年时间里相继又有QE2、QE3不断增加杠杆、扩大负债。在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政府通过了多项援助计划、减税退税政策以稳住经济,但财政赤字也有所恶化。我们可以从债务规模、利率水平、通胀情况等多个角度对比美国次贷危机前后的数据。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本轮美股风险释放期,风险转移空间有限

当前美股三周期共振下行,然而美国正处于“高通胀+低利率+高债务+衰退预期”的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面临的环境比2007-2008年更加严峻。

1)高通胀:美国通胀处于近40年的高位,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美国5月份CPI同比为8.6%,相比于4月份的8.3%再度上扬,续创近40年的新高,高通胀将极大程度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制约。

从抑制通胀角度来看,本轮美联储的动作已经相对滞后,在通胀持续上行1年左右才开始进行加息。从历史上看,加息周期开启到通胀高位见顶也需要几个季度的时间。一般美国通胀快速上升前期市场基本面处于改善阶段,此时股市可能录得正收益。不过随着经济转向衰退,通胀上行末期,CPI向上但是PMI向下,股市表现就相对较弱。如果未来通胀处于高位,美国经济转向下行,美股将继续承压。

2)低利率: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利率趋势向下,当前处于较低水平

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和10年期国债利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趋势下行,当前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本轮美联储加息节奏落后经济周期太多,今年3月份才启动第一次加息,5月加息50bp,6月加息75bp,整体基准利率目前才在1.50%-1.75%的水平,利率水平整体仍较低,未来美股若出现进一步下跌风险,降息空间十分有限。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3)高债务:联邦政府债务近30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120%

自2008年量化宽松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1年底已达到28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55.66%提高到2021年的121.98%。庞大的债务规模压缩了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

过去十多年美国债务规模膨胀迅速,同时居民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杠杆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21年底美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80.60%,居民部门杠杆率为78.00%,政府部门杠杆率为117.90%,其中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杠杆率高于全球发达经济体平均。而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美国三个部门的杠杆率经历了一波拉升,如果继续扩大债务规模,甚至会对美元信用体系造成影响。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4)经济衰退预期:美国将面临经济衰退的冲击

从生产端来看,当前美国制造业PMI已处于下行周期当中,PMI数据从5月的56.10进一步回落至6月的53.00,下半年大概率仍将处于下行状态。从消费端来看,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从今年4月的65.20的高点下跌至6月份的50.00,创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低,显示后续美国消费需求不振,经济增长或将放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幅激进地加息或加速经济衰退的到来。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海外风险资产下行趋势或将继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美国股市的三周期共振下行,同时康波周期处于衰退向萧条的过渡阶段,风险资产或承受康波萧条的冲击延续跌势。美国正面临高通胀、经济衰退预期加剧,债务规模庞大,利率水平极低的复杂宏观局面,风险转移施展空间相对较小,下半年全球风险资产或将继续下行。

风险提示

本报告对历史数据进行梳理总结,历史结果不能简单预测未来。指数历史表现仅作为案例说明,不构成对指数及具体基金产品的投资建议,成份股介绍仅用于展示指数特色及编制思路,不构成对具体个股的投资建议。报告不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所涉及到的基金产品信息均为公开客观信息。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基金产品业绩产生的影响,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康波周期

康波人生阅读(857)

前言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天的清晨,孔子的弟子子贡正在打扫院子。来了一位身穿绿衣,容貌清贵的老者,跟子贡请教问题:“年之季其几也?”,小伙子,一年有几个季节啊。子贡想当然的回复他,“四季也”,这位老者当即反驳,“明明是三季”,双方随后争得不可开交。

这激烈的争吵引来了孔子。孔子仔细打量了老者的衣着相貌之后说:“三季”。

老者走后,子贡甚是不解。

孔子说,刚才那人一身绿衣,分明就是田间的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历过三个季节,他根本不知道冬季的存在,你就是跟他争辩七天七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庄子·秋水》中写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我们当然可以笑话井蛙和夏虫的肤浅,但冥冥之中也总有比我们高一阶的生物同样会嘲笑我们的见识浅薄,毕竟我们只不过是平均寿命七八十年的两脚兽而已。

著名的英剧《神秘博士》里有二维生物入侵三维的人类世界的桥段,二维的流体虫子将三维的人吞噬成墙上二维的人体神经网络系统图像。

想象力很丰富,但从逻辑上说,只有降维打击,升维之后只能被虐菜,大杀四方就不要想了。

三维的我们同样想象不出四维的样子。

爱因斯坦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他说宇宙是一个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组成的“四维时空”。

我们今天讨论的周期,就是对这第四维时间的一种探索。

我们形容一件事情不靠谱,会说跟算命似得。研究周期经常也被冠以天命的名义,被放在玄学这一类上,通俗说就是算命。

周期可能不是科学,但却是一个真实存在,你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东西。

02

随处可见的基钦周期

最近翻到国金证券的一篇报告《弱势格局下寻找确定性》,突然眼前一亮,这43个月就演绎一次的频率,不就是传说中的基钦周期么?

重卡自2010年销量超过100万辆之后一路向下,2015年触底,2016年开始复苏,2020年疫情压顶,可代表基建物流等固定资产投资活跃度的重卡销量,却在2020年又创了新高,超过了160万辆。

重卡作为典型的资本品,一直都是跟投资连在一起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确实在2009年到了一个高点,这部分能解释重卡在2010年销量达到高峰。但从2009年开始,这个同比增速就一直在下降,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重卡自2016年以来的这一波上行。我们也知道,重卡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物流,公路货运周转量在2016年以来确实是小幅上行的,但却无法解释2020年周转量大幅下行的情况下,重卡销量的暴涨。

我们仿照国金证券的方法,把重卡和挖掘机的同比数据也做成了一张图。

我们发现,从同比增速的角度看,重卡和挖掘机的走势基本一致,都表现出了周期性,而且一个周期大概40个月左右。

如果我们再叠加叉车和金属切削机床月度产量或者销量的同比增速之后,如上图,我们发现,这四类工业品的月度同比走势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再仔细点观察,就会发现,2020年正好处于最后一波周期的上行阶段,这解释了为什么2020年重卡销量会在高位上仍有38%的增速。

我们还会发现,从现在往前推三个小周期,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基本是10年,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朱格拉周期的时间长度。

我们也尝试将2009年以来的制造业拆成了四个基钦周期。离我们最近的这一波基钦周期从2019年6月开始启动,到现在已经持续了37个月,理论上进入了最后的下降阶段。

参照过去三轮周期持续了37-44月的经验,这个周期最晚会在2022年11月或者2023年初结束,然后开启下一个主升浪。最极端的情况是,现在就是下一波制造业主升浪的起点。

做投资的时候市场一直在教育我们,不要去做预测,你只需要应对。

为什么不要去做预测呢?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你预测的成功率不高。

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稍微复杂点的有机体,你都无法在第四维时间上预测它的未来。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初始条件的变化能带动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我相信股市最终是可以预测的,蝴蝶效应也是可以被推翻的。但是,这不属于人类这种三维生物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人类这种三维生物并不具备四维时间的掌控力。能够做到这些的,对于三维人类来说,就是神。

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你是看手相,算生辰八字,还是预测宏观,判断股价涨跌,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借助神灵的力量让自己掌控时间。

在一个经济体中,判断周期还会碰到演绎法之墙。通过过去几年的数据我们用归纳法得出了一个规律,但是根据逻辑学,我们要找到原因,就像理工科那样做演绎。比如2009年以来我们画出的四个基钦周期,我们也不知道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正常我们在这应该给大家找出什么存货啊投资啊之类的原因自圆其说。但客观的说,这个原因我们大概率上是永远找不到的。

实际上,发现基钦周期的约瑟夫·基钦,是一名统计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最好的方法是像股市教育我们的那样,我们不做预测,我们只针对大概率的方向做应对。

基钦周期目前一直在研究第一线的是国信证券的王学恒,经济周期随笔已经写到第十二篇。

03

“国运线”之二十年线

今年的4月份,股市大跌,市场上就有很多人在讲,股市不会跌破“国运线”,这个国运线就是年线的二十年线。事实也是证明上证指数的下影线还没有触及这根线就反弹了。

我没有找到为什么年线的二十年线是国运线的原因,但我把上证指数以及其他的三个重要的世界股市指数美国标普500、日经225和德国DAX指数的年线都找了出来,所有图上的紫色线都是二十年线。

从图上可以发现,最近几年他们的指数都没有破这根线,而且都沿着这根国运线陡然向上,斜率还是抬升的。反而我们的上证指数一直是踩着这根线缓慢向上,斜率非常稳定。

我相信,就现在这个状况,除了那些专业做移民生意的屁股决定脑袋,没人觉得这三个国家国运是加速向上的吧。

总体来说,我们国运向上,这个大判断还是没问题的。

中国古代史公认的高峰就是汉唐。东汉末年哪怕四分五裂,对四夷依然是妥妥的吊打,汉朝也刷出了武将功绩的巅峰—封狼居胥、燕然勒石。东汉亡于公元220年,从220年到隋朝建立的公元581年,中间夹着这360年,是历史学家最爱,可以水论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们一般人是印象里的小透明年代。唐朝起于公元618年,此时的唐朝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但这个时候对四夷就不得不继承隋朝长孙晟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分化瓦解政策了。

755年的安史之乱,是中国国运向下的起点,之后所有的反弹都是诱多。中原王朝的技术文化制度向外扩散,但自身的发展放缓,双方不再有代差,开始了拉锯,这就是唐之后中国历史的时代主线。

960年开始的北宋,眼看要来个大一统,随后二代目在高粱河玩了一场驴车漂移,接着逗比的三代目又整出一个澶渊之盟,中原王朝的脊梁被彻底打断,大宋也喜提“大送”、”大怂”两个称号。

过去曾有一段时间,对宋朝有着极高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如果你能穿越,最喜欢回到哪个朝代?——宋朝”。我真的抑制不住想打开这些人的脑壳,看看他们脑子里到底是装了个啥。

在宋的基础上建立的元朝,被西方历史称之为上帝之鞭一直向西推到多瑙河。明朝眼看着又要起来了,然后土木堡一战毁所有,证明了熊市所有的反弹都是为了更好的下跌。清朝,算是带着嫁妆,毁誉参半吧。

再之后,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场自秦朝之后打得最漂亮的立国之战。一口气打出了千年前的气势,也确定了向上趋势的底部,大反转已经开始,而且我们的上限还要远超汉唐。

知道这些,你一定读出了1954年那首浪淘沙所表现出的磅礴气韵:“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往事越千年”,“萧瑟西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如果我们真的要算的话,白登之围发生于公元前200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封狼居胥,也就是公元前119年,花了80年,我们从建国到2030年GDP世界第一,大约也是80年,按照拐点安史之乱755年,这个向上周期会非常的长。

04

我们这次康波周期

让我们回到最重要的康波周期。

资本市场解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就是康波周期的旗手是周金涛,没有其他。那一句著名的“人生发财靠康波”也是出自周金涛。

康德拉季耶夫,生于1892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曾参与前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1925年出版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提出了一个平均长度为53.3年的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是科学技术周期,一个周期50-60年,带有浓厚的生产力哲学烙印。大的萧条期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原理,进而带动产生新的应用技术,随后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经济开始繁荣,当新的科学技术的红利吃干抹尽,经济就又开始进入一轮萧条期,周而复始。

判断康波周期其实并不复杂,需要的储备最高不超过小学数学的范畴,就是看图说话,看线猜走势。而且由于这种周期的决定基础是相对客观的生产力方面的规律,正确的概率甚至比股市技术分析还要大。

综合荷兰经济学家杜因和周金涛的划分方法,从1782年至今,总共出现了五次康波周期,从最早的纺织和蒸汽机技术周期到最近的信息技术周期。

这个周期是典型牛长熊短,向上周期持续的时间要长于向下周期。具体时间上有这么两个规律,第一,上一个周期的回升期与下一个周期的繁荣期,也就是在整个上升段,叠加起来大概30年;第二是衰退和萧条期加起来,大约在17年左右。

前四次周期争议不大,我们所处的第五次康波周期因为还没结束,大家还没有达成共识。第五次康波周期划分影响比较大的有两位,一位是天王周金涛,另一位是兴业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争议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来自于繁荣期的判断,新周期也就是第五次康波大家公认从1991年开始。从1991年开始的这头十年,美股是个大牛市,结束的标志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见顶破灭。后续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的这头十年,是美国股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表现最差的十年。这就让很多人将这次繁荣期的终点划在了2002年左右。周天王应该也是这种思路,他将这次繁荣期的终点定格在2004年。

这么划分似乎问题不大,但从历史规律看,时长不够。因为过去四次康波周期的繁荣期都在20年左右,从1991年开始到2004年只有13年,这个时长不够。实际上如果我们跳出美国,这次繁荣期的终点可以划到2008年,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迎来了快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原油的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按照中国的周期看,至少2000年开始的这十年,是一个繁荣的十年。

中国重卡的销量于2010年见顶,挖掘机和金属切削机床的顶点出现在2011年,也就是说,这波繁荣期的最早可以参照美国将繁荣期结束划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晚按照中国资本品销量顶点划到2011也可以。综合美国和中国的情况,划到2008年相对比较合理,因为上次康波的繁荣期持续了18年,这次周期持续了17年,还算在正常的误差范围内,这也是鲁政委的划分方法。

第二个争议来自于衰退期的判断。

从2008年开始,经济就正式进入了衰退期。中国的重卡和挖掘机,年度销量的低谷都出现在了2015年。这个衰退期,正常应该结束在2015年,持续7年。按照整个下行周期持续时间大约17年的规律,萧条期大概率会结束在2025年。

周金涛将衰退期的终点确定为2015年,并且将2015-2025年这十年划为萧条期。这个与我们的划分方法一致。

鲁政委的衰退期的终点划在了2019年,萧条期则从2019年开始,问题也不大,这相当于在2015年基础上再加一个基钦周期。但正常来说,衰退期要比萧条期短,因此萧条期从2015年开始更合适。

周金涛和鲁政委的划分方法,都指向了萧条期的终点是2025年,我们也将2025年作为萧条期的最后一年。

也就是说,这次信息技术周期繁荣期从1991年开始,萧条期大概率结束于2025年,剩下的可能就是30年的上升周期。

那么,从现在开始到2025年,未来的三年,整体世界经济仍处在萧条期,但这也是萧条期的最后三年。

05

康波周期的主体国家和核心推动力

每一轮康波周期都有一个主体国家,或者说主导国家,成为康波周期的代表。

第一次康波周期众所周知发源于英国,以纺织和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直接促成了日不落帝国的崛起。

第二次康波周期以钢铁和铁路为代表,这个周期实际上世界工业的中心就已经从英国以及欧洲大陆转移到了美国,当时世界一半的铁路在美国。

第三四次康波周期的代表国家都是美国。1896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包括殖民地在内的大英帝国,18年之后的1914年GDP也超越了英国。美国引领了这两次康波周期。

第五次康波周期的引领国家同样是美国,但这次工业中心又发生了转移。201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结束了美国1896年以来保持了114年的第一位置。工业中心的转变也让周期四阶段的划分产生了困扰,我们更倾向于康波周期的划分要以工业中心为主,也就是2010年之前的划分以美国为主,2010年以后要看中国的经济周期。工业总产值的超越和GDP的超越并不是在同一时期,因为先发国家通常会有一些软实力通过服务业包含在GDP中,按照美国超越英国的规律,中国GDP超过美国大约是在工业总产值超越的18年后,也就是2028年。

按照我们的周期划分,这次康波周期,从2008年之后就进入下行的衰退和萧条期,但我们总体感觉并不明显。实际上这段时间世界经济确实不怎么好,好的只有中国和美国。

2008年全球GDP为63.72万亿美元,2020年为84.68万亿美元,增长了20.96万亿美元。同期中国GDP从4.59万亿美元增长到14.73万亿美元,增加了10.14万亿美元。即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占全球GDP增长的48.38%,将近一半。同期美国GDP增长了6.24万亿美元,中美两个国家占到了世界GDP增长的78%,这代表剩下一百九十多个国家,在这12年里,几乎是没有增长的。

进一步的说,从中美比较的角度,中国确实是生产力水平提升了,但美国到底是因为竞争力提升,还是纯粹因为美元的铸币税,这就说不清楚了。

这么比较下来,这12年里,除了中国,世界经济可能是停滞不前的。

为什么世界经济陷入了停滞呢?

让我们看这条曲线。

这就是那条著名的“大象曲线”,反映了全球收入的不平等状况。从1988年到2008这20年间,收入增长最快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发达国家那1%的全球化精英,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尤其是中国。有赢就有输,相对的输家就是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和中下层阶级。

这条曲线摆在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取决于你的屁股坐在哪里。

如果我们从公平、全球化这些宏大叙事中跳出来,站在康波周期的角度,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大象曲线是技术进步走到末期,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前四次周期技术进步还算明显的话,第五次周期并没有带来生产力的大的进步。从第五次康波的1991年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进步无非就是新出现了几个互联网巨头,软的的确够软,但在硬科技上确实没有多少进步。这种技术进步本身能带来的财富或者生产力进步有限,就是在发达国家也只能养活少数的一群人,并不能惠及全部国民。技术停滞必然带来先发优势弱化,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客观上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收入的增加。这种变化体现在收入增长就是我们看到的大象曲线。

衡量康波周期所带来的生产力进步,根本标准是能源的边际成本。

往大了说,人类文明最大的约束,是能源。而利用能源的能力,也决定了文明等级的高低。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利用能源的能力取决于能源的边际成本。

第一二次康波周期的核心推动力是煤的大量使用。在煤没有被大量开采运输之前,人类的燃料主要是木材,这种自然材料显然数量有限,生长速度也有限。煤炭的发掘,让人类首次突破了自然的桎梏进入工业化。

第三四次康波周期的核心推动力是石油的普及。煤炭作为一种固态化石能源,运输使用不便,液态石油的广泛应用,使得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做功机械。

前四次康波周期的推动力都是老的化石能源的发掘利用。前两次是煤炭,后两次是石油。既然是化石能源,就有绕不过去的资源约束,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利用的边际成本很高,这个边际成本锁死了生产力的上限。美国费了好大劲研发了页岩气,可架不住中东国家们沙漠里直接插根管子石油就向外喷。化石能源本质上还是受制于自然禀赋,地里没有就没有,而开发就需要成本,需要的量越大,边际成本就越高,因为边际成本低的会优先开发,后期的开发条件会越来越恶劣,成本也越来越高。

全球一次能源使用量的龟速增长,也证明了依靠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生产力约束。所谓一次能源,就是全社会能源需求的最基础来源。与一次能源相对的是二次能源,二次能源是在一次能源基础上加工形成的另外一种形态的能源,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损耗。比如说光伏也就是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就是一次能源,而产生的电力就属于二次能源,目前主流光伏电站的转化效率大约在24%左右。

一次能源的总量决定了一个社会财富资源的上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只鸭子,高明的厨师可以将鸭舌、鸭架、鸭腿等等全部做成菜,一点都不浪费,这叫集约化,但厨师效率再高,食材就只是一只鸭子。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大力出奇迹,直接给一头牛。在这里,食材就相当于一次能源,最后出的菜品就相当于二次能源。

按照BP的数据,196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552万亿焦耳,到2020年增长到5566万亿焦耳,55年增长了2.6倍,看上去似乎还行,但1965年全球人口32亿,2020年全球人口78亿,增长了1.4倍。平均一下过去55年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只增长了47%。

化石能源作为一次能源的主力来源极大的约束了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哪怕是新能源发展迅速的中国,2019年非化石能源在全部一次能源中也占不到15%。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如果14亿中国人过上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那将是全世界的灾难”,这句话一直被解读成美国不希望中国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如果我们从世界一次能源的来源来看,这句话又非常有道理。化石能源开采的边际成本很高,从供给方的角度可以近似认为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的总量是不变的,那需求方就会出现零和博弈,14亿中国人过上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那一定会有其他人被从原来的生活方式上挤下来。

1960-1970年代,被称为美国工人阶级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一个高中文化的美国工人,可以供三个孩子读完大学,妻子全职在家,有大House,两辆车,每年定期去度假,而这一切只不过需要一位蓝领岗位的工资。

美国工人境况后来就是每况愈下。社会学者要么将这些归结于苏联衰亡,要么就是指责跨国公司将工作岗位从美国向亚非拉国家转移。

这些其实都是表层原因。深层次原因就是一次能源受制于化石能源的特性,当技术扩散后先进国家往往很难保住自己的优势,行业被追平之后失去竞争优势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结果。也就是说哪怕美国公司都是一群圣人,制造业也保不住,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在70年代以后一年不如一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06

面对康波,我们怎么办?

面对康波,我们也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我们所处的这第五次康波周期大概率会在2025年结束,现在是2022年,也就是说在我们面前还有三年不那么好过的萧条生活。

好消息是,从2025年开始的这一次也就是第六次大康波周期,其能够创造的财富,可能是过去五次康波周期的总和。而且,这次不管是现在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有中国,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因为这次康波的周期背后的驱动力将是一次能源结构从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光伏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其要点是能源边际成本从化石能源的递增变成光伏的递减,全社会资源投入可以指数性的增加。表观的特征就是全面的彻底的电气化。

从2009年以来,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很快,从35美分每度电,一直到2019年的4美分每度电,而传统的核电和煤电,度电成本变化不大。目前光伏已经是成本最低的发电方式,2020年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下一步将是努力摆脱并网约束,成为主导能源。

光伏本质上是一个半导体行业,遵循着自己的摩尔定律,那就是发电容量每增加一倍,新增装机的电价减少16%,从2009年到2019年,光伏行业完美的遵循了这个定律,甚至还超额完成了指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从2020到2030的这10年,在中国光伏企业的内卷过程中,光伏行业的降本将执行的严谨而坚决,很有可能复制2009年到2019年的降本幅度,综合算起来就是度电成本会将到1美分以下。

假如第六次康波周期起于2025年,按照回升+繁荣期共30年的持续时间,到2055年,光伏的发电成本可能会接近于0,这就使得光伏作为一次能源所带来能源供给增速会远远超过化石能源的增速,需求也会在绝对的低成本下呈现爆发性增长。因此从逻辑上讲,这次康波大周期的回升和繁荣期,其力度和广度可能会超过前面五次周期的总和。

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人了,因为他们在25岁左右进入就业市场之后,就会碰上一次持续三十年的超级大繁荣,一直持续到他们职业生涯的末期。

这一代人会免于任何形式的饥饿和绝对贫穷,真正的天选之子。

好消息可以用来养神,坏消息却是用来过日子的。道路是光明的,可路却是一步步走的。

我们还要是面对一个持续三年的萧条期。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康波的萧条期,我们该如何投资。

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大类资产,无非就是大宗商品、房地产、股票和艺术品。

康波周期萧条期的特征是低增长、低通胀。周金涛对萧条期的描述是“以一次滞涨展开,滞涨之后就是消灭通胀的过程。”

这是理论上的情况,在上一波康波周期的萧条期,也就是1973-1982年,典型的特征是两次石油危机所带来的大通胀。实际上,如果我们总结下,萧条期最大的特征是危机。

首先看大宗商品。

萧条期的本质是前期的创新或者技术进步被吃干抹净,经济进入零和博弈阶段,平衡非常脆弱,只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市场就会剧烈波动。所以萧条期是大宗商品特别容易出现暴利的时期,而且大宗商品既可以做多,又可以反手做空,赚两遍钱。

周金涛也提到,即使大宗商品是熊市,在2016年之后也不能做空,就是这个道理。萧条期整体利空大宗,但是供给出清也特别容易走极端,反而会将大宗商品的价格推到想象不到的高位。

在上个萧条期的1973-1982年,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两次石油危机,简单说就是世界不太平,按下葫芦浮起瓢。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彻底成为一种信用货币,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的波动率陡然放大。在1961-1970年这十年中,原油一直都是1.80美元每桶,1971年为2.24美元每桶,1973年涨到3.29美元每桶,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74年飙升到11.58美元每桶,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这个数字又飙升到31.61美元每桶。通胀之母原油价格的暴涨,也带来了那段时间美国爆表的通胀。

上次萧条期大宗商品另一个特征是黄金的大牛市,而且是堪称疯狂的牛市。

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签订了“全球金融协议”,确定了美元的结算货币地位,将美元与黄金的对价限定为35美元每盎司。在这之后的20多年了,黄金与美元的比价一直很稳定,直到1971年8月15日,美国放弃金本位制,限制了多年的黄金如鸟如森林,鱼归大海,一发不可收拾,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局势越乱黄金价格越高。1971年还能将黄金价格维持在40美元每盎司的价格上,到1980年初这个价格最高冲到了850美元每盎司。这个价格离谱到28年后的2008年初,黄金才又一次突破这个价格。

如果我们复盘从2015年以来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发现,最近这一段时间确实也不太平,疫情,俄乌危机,各种幺蛾子层出不穷,原油和黄金也是又一次不知不觉的到了高位。

我们的观点也是,这段时间,不要轻易看空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原油真的有可能像摩根大通说的会冲到380美元每桶。跟以往大为不同的是,从资本开支的角度,在世界向新能源转型方向已经明晰的大背景下,哪怕价格再高,产油国也不会加大设施投入了,这种供给需求之间的错位持续的时间会足够长,长到足以让任何坚定的期货空方爆仓。

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元一直就是国际主导货币,美联储就是全世界的央行。这些年最大的冲击来自于1999年欧元的诞生,但欧盟现在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大宗商品是用美元计价的,一旦美元的价值有所波动,锚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必然会上蹿下跳。第四次康波萧条期原油和黄金的牛市,除了给危机定价,也是美元风雨飘摇的标志。好在最后美元稳住了,如果美元最后变成津巴布韦币一样的货币,那原油和黄金哪怕涨太多,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何况已经强势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元。这四五代人的信仰,足以将一个人的脑袋洗成花岗岩。花旗银行都失势好多年了,现在还有人拿上个世纪初花旗银行的存单来收智商税。一旦美元作为价值锚的地位正式落幕,再多的纸面收益都会归零。

大概率上,我们会看到这一天的。对于这批海外避险资金,港股就是最好的避风港。

其次是房地产。

大家谈到房地产,想的是房价。

客观的说,我对房价只有敬畏。毕竟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房子可能是这辈子占比最高的资产。

公众号咩咩说认为,房地产是逆国运的。我认可他的立场,但我确实不清楚他的逻辑。

我只能说,需要就买,不要去择时。

第三个是股票。

第三次康波的萧条期发生在1929-1937年,我们知道1929年发生了著名的美国股灾。第四次康波的萧条期(1973-1982)股市并没有出现大股灾,但基本上是横盘震荡。这段期间,股市最典型的特征是短暂的漂亮50之后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的小票行情。

如果我们不考虑通胀所带来的能源股的大牛市,在萧条期之前的1970-1973年,美股出现了短暂的漂亮50行情,非常类似于我们前几年的蓝筹行情。其逻辑源于衰退期与萧条期的到来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减少,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利好盈利水平尤其是ROE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龙头。

萧条期对股票最大的指导意义在于,大量的创新都是发生在康波萧条期,然后在回升期和繁荣期得到推广的。这也是为什么上一次康波萧条期产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小票行情。

对第五次康波影响最大的那一批信息技术公司基本上成立于第四次康波的萧条期左右。比如英特尔(1968)、微软公司(1975)、苹果公司(1976)、甲骨文公司(1977)。

在当下注册制的推动下,上市公司的壳价值已经被极大的压缩,纯粹炒小已经失去意义。

毋庸置疑,下一波康波确定性最强的行业就是建立在光伏低边际能源成本基础上的彻底的电气化。

在光伏和电气化赛道上的股票,是有可能成长为贯穿下一个康波大周期的超级大牛股。

光伏赛道的范围相对明晰,从上游的硅料、硅片到下游的组件,后期氢能可能加入进来。

电气化目前看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第四次康波萧条期的高油价,是日本汽车崛起的客观环境,这个红利日本一直吃到今天。

在这一次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全方位领先,出现超级牛股的概率几乎是100%的。也就是说,现在的万亿宁王仅仅是个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见到许许多多个宁王。

最后是艺术品。

艺术品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

很多人将艺术品这些年的不景气归结为大环境。客观上说,经济处于衰退或者萧条期时,社会整体都处于收缩阶段,艺术品这一类在经济高度繁荣,流动性外溢时才可能有表现的行业,本身景气的概率不是特别大。

目前整体处于萧条期的末段,因此对于艺术品已经没有必要继续悲观了。

总之,人生发财靠康波,回顾历史,周期天王的话确实是那么的睿智。

萧条期就像冬天,万物沉寂,打工人在个人的职业规划上要保守,但在资产配置要积极主动做长期投入的打算,毕竟,熊市才是让大家赚大钱的起点。

天王也说,“人生的财富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你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所以工作要稳,投资的态度要积极。

2022的康波周期如何,未来还会遇到哪些重要的投资机会?

康波人生阅读(3855)

这是今年截止到现在,我出的最硬核的一篇干货,它至少值得你看5遍以上。

大家好,我是老丁

人生发财靠康波,我们今天就谈谈当下的康波周期。

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有的人赚钱是靠能力,也有人赚钱真的是靠运气。改革开放,沿海城市的房子就是比内陆涨的多,那沿海的居民就受益更多。2020年美股熔断多次,但事后看,那次竟然塑造出来近两年的美股牛市大底,如果今天再回到那时候,你敢加仓吗?其实更多人也是不敢的…

很多现象就是这样,十年一遇,甚至五十年一遇,时代是不等人的。中国的房地产大红利时期过去了也就过去了,美股熔断的大底没加仓就是没加仓。一轮康波周期五六十年,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频繁上演着,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多东西就注定了,80后想赶上下海经商,不现实,不过他们赶上了互联网红利和一部分房地产红利。00后的人,注定了就是赶不上中国房地产红利时期,也没赶上互联网大红利时期。他们刚18岁时,这些行业都卷起来了…

很多东西既然是注定的,那么看清过去很重要,看清未来更重要。

2014困难,但那居然是国内房地产红利最近的一次牛市筑底时期,2018困难,但那居然成为了我们近几年股市再腾飞的基础。

今天也不容易,全球滞胀。所以今天,我们就用康波周期的长视角,审视当下,我们现在要怎么办?之后的几年中,我们又将会迎来哪些改变人生的资产机会!

一、康波周期是如何形成的?

经济周期,是我们在整个人生不同阶段里,获取财富最需要看重的东西。

在经济周期里,最长的周期就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里面复苏期、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一个循环大约是50~60年,在这六十年当中,还嵌套着每20年一次的房地产周期,和10年一次的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还有大约三四年一次的库存周期。

所以我们能看到上一次美国发生经济萧条和严重的经济滞胀,是在70年代初开始的,现在过了五十年,我们又再次经历到了严重的经济滞胀。经济滞胀之后,往往会伴随着经济萧条,所以在之后的一两年里,我们会看到很多今天已经高涨上去的一些资产会出现价格回落,或者资产价格波动率变大,这就是经济周期走到这里会出现的现象。

那未来一两年关于投资最重要的一点,首先就是要降低投资预期。

一次康波运动大多都是由技术创新开始的,最近的一次康波是靠信息技术推动的,从80年代初前后为起点。而在80年代之前的很多年里,其实都是萧条阶段。所以我们回看70年代时候的美国的股市,总是波动率巨大,反反复复的横盘震荡,急涨急跌(如图)。这就是那个时期的现象…

2022的康波周期如何,未来还会遇到哪些重要的投资机会?

80年代初信息技术推动工业效率大幅提升,为新一轮康波的起点,复苏期大约是从1982年开始,所以我们去看美国股市的走势,也是从1982年,纳斯达克开始回升,这轮大上涨一直持续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股指从1982年的最低点177到5132,整整涨了29倍。很多个股更是上百倍的涨幅。(如图)

2022的康波周期如何,未来还会遇到哪些重要的投资机会?

因为康波的复苏期和繁荣期往往都是资产价格最好的时间段,所以我们也不用刻意的区分哪里是复苏和繁荣的分界点。

大约从2004年之后,美国的康波周期进入衰退期,衰退期的标志是,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放缓。但是因为资产价格有惯性,所以人们还能够从资产增长中获利。可是我们去看纳斯达克在2004年到2008年这些年的走势(如图),从2004年的低点到2007年的高点,纳斯达克只涨了58%。这些年涨得最多的其实是美国的楼市。所以2008年出现危机的根源,也是美国的楼市出了问题,而不是股市。

2022的康波周期如何,未来还会遇到哪些重要的投资机会?

但是2008年之前那段时间,在我们中国,楼市和股市都涨得很厉害,这是因为中国的周期和美国并不完全一致。有那么一些年的稍稍滞后。不过这个我们稍后再说…

二、过去中国的周期是怎样的?

我们想要在未来的日子里赚到钱,最主要的一点,是要看清当下的康波周期,和这个周期里,一些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我们的康波周期里,2008年是一个新的重要标志,从2008年之后的十年里,我们投资主要看一个指标,就是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只要货币宽松,资产价格就会涨,只要货币紧缩,资产价格就会跌,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我们有很多人依然有这种思维惯性。

就等于说我们过去这十几年一直在靠打兴奋剂过日子,但是从2020年的疫情开始,很多国家的货币政策宽松到了极致,兴奋剂打到了头。从这之后,不管美国再怎样宣布会回购多少债券,不管用了,中国也是,不管再怎样降准,也无所谓了,股市和楼市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

这是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很重要,意味着今后的很多资产价格,想要再整体继续向上,空间不多了,因为能够推升它的动力源头变得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这些年里,推动资产价格攀升最重要的两个动力源头,一个是经济增长,也就是企业的业绩增长,另一个就是货币宽松。

从2014年前后,传统行业开始产能过剩,国家开始帮助各行各业推动供给侧改革。所以后来我们看到股市里面上涨的企业出现了分化,即使是同一个板块,龙头会和次龙头,以及其他个股会在同一时期里出现很大的涨幅差异。

有一个数据也能看出来,就是2014年之后,我们看中国制造业的企业注销数量,明显上升,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4年为分水岭,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注销数量从前一年的1.8万家直接升到17万家,此后每年都是越来越多。(如图)

2022的康波周期如何,未来还会遇到哪些重要的投资机会?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更多的开始谈结构性机会、结构性行情这种词,这其实都是在经济总量出现放缓之后才会出现的现象。

互联网行业也是这样,2017年和2018年是互联网行业的分水岭。2017年互联网用户量不再增长,基本就是10亿人多点,2018年互联网的用户时长不再增长,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互联网行业的内卷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我们会有情绪惯性,所以我们在那个时期没有很明确的感受到,不过近两年这种感受开始越来越强烈了。

所以其实从2015年之后,中国就大约进入了康波的衰退期,很多行业都卷起来,只有互联网还不错,到了2018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差不多也进入了衰退期。我们刚才也说了,衰退期的时候,因为投资者的情绪有惯性,使得资产价格有惯性,所以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资产价格出现上涨的,但是经济开始放缓了,行业开始分化了,结构性改革这种词开始越来越多被提及了。

2020疫情的发生,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疫情像是个催化剂,将康波周期的演变提前了,它让很多行业更快更早的进入内卷,将这一轮康波从衰退到萧条这个阶段的时间缩短了。

所以我们很快,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就看到了萧条期的现象,最近大半年全球发生非常严重的经济滞胀,其实就是萧条期第一阶段会出现的现象。其实,还有一点,就是疫情也将原本的风险提前释放了一次,所以2020年一季度我们经历过一次很严重的大跌,那么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再经历那种特别严重的下跌了,今年的一季度,已经算是今年最难的时刻了。

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展望,也跟大家解释了,今年我们投资想要获得高收益很难,建议大家今年多持有一些现金类的资产,所以在三月中旬我抄底中概股那波操作之后,之后把仓减了下来,换成了固收。

其实我之前对于今年的形势看的还算是比较清晰的,不过当我用更长的周期再看今年的时候,我发现需要保持这种半现金半低价股操作的,不只是今年,很可能明年还要维持这样状态。

所以我想,在当下,对大家最重要的一点建议,就是这个,降低你的投资预期,提升你的现金比重,只购入你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低价资产。

三、以后的康波周期会怎样?

现在,我们谈谈,2022年以后的康波周期。

我们当下正处在经济滞胀期,这我已经在动态和其他视频中讲过很多次了,一旦滞胀,我们会发现,资产价格会大幅波动,如果你手里的资产是流动性很差的,你会发现很难出手,因为没人愿意买了。

资产价格波动大,这对于长期价值类的投资者是很打击的,因为它上上下下,总是在横盘,相比过去单方面上涨的趋势下,会让价值类投资者很难受。不过对于另一类中短线投资者,可能会是比较好的时点,所以我说,英雄的出现,都是时势塑造的。如果之后国外的媒体当中出现了什么做空英雄或者中短线英雄,不要意外,因为这个时期恰好是属于他的。

很多人看到今天油价上涨,很多大宗商品也在涨价,开始追高,觉得这些资源因为地缘政治等原因,可能还会更高。我在上一次《大涨价时代》那个视频里已经提醒过了,我说这东西不会持续很久,它只是这个时期会大概率出现的一种现象而已,后续某个时间点会遭遇价格大幅下跌,也是正常的。

经济滞胀期,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国家会做不同的动作。我们看到美国开始进入利息的新周期了,他们是为了消灭滞胀。

我们这边,在2021年的八月份之后,出现变动最大的,就是我们的消费增速出现了大面积的下滑。(如图)

2022的康波周期如何,未来还会遇到哪些重要的投资机会?

我们国家也看到了这些,所以为了在新周期里保住经济增长,我们发生的一些变化,就是从2021年的11月份开始,我们的文件中开始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其实建设房地产就可以带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但是又不能让房价上涨,所以,我们选择在2022年为起点,在很多地方大量增加保障房这么一件事。这我在之前《保障房》那期也讲过了,可能你们都不关注,其实我的内容有很多都是这样连起来的。

在这点上,我多说一句,就是今后我们会看到全国各地会出现一些现象,还有可以棚改的地区,会加速棚改,有可以翻新的东西,就会加速翻新。大约在明年后年,基本上就不会再有什么棚改项目了,房地产就是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

现在我们在货币政策上,和美国是各走各的,但是不管怎么走,只是方式不一样,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货币回收,或者叫杠杆回收阶段。

这个时期的各类政策,第一目的就是要消灭通胀,所以我们会在滞胀之后经历衰退或者萧条,都是正常的,在这轮周期中,大家尽量减少投资,尤其是不要去购买那些已经涨的很高的资产,这是我给大家打的预防针。

其实我是一个还算是激进的投资者,我很少买债券,在这种时期,我都还是愿意去把一半的钱放在股市。所以大家看我买的资产,选的都是现在我认为比较低的资产。

就连我这种比较激进的投资者,我都不会在今年去碰A股,大家总是喜欢说3000点是大底,我们以2019年初为这一轮a股上涨的起点,其实上证真的没怎么涨,这轮涨的最多的是创业板和深证。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A股在之后的一年半里,你让它往下走,挺难的。但是想要往上走,也不太会有什么好的行情了。好的行情是什么样的,就是各位在2020年经历的那种单边上涨的行情。如果a股行情是一直横盘,涨一些再跌一些,其实大多数人是很难赚到钱的。这种情况下可能做波段的交易者会更受益。

按照康波周期来推导,大约到2024下半年和2025年,会是我们进入这轮大周期的新一轮低点,从那时候起,理论上我们会进入新一轮的复苏期。在进入复苏期之前,通常我们都经历一次更严重的下跌,这是过去两轮康波我们看到的现象。

这轮能不能出现,或者能出现多深的底,我们现在还预估不到,不过我们心里会有一个预期,至少在那个时刻到来的时候不会过于恐慌。所以,很多人不是一直盼着再出现一些下跌后的低点机会吗,在长周期的复苏期到来之前,我们会见到的。

所以当短时间内,大的机会不出现,大的风险也不出现,那么市场会演化出来的就是结构性行情,这是过去几年我们在全球市场中都见过的,这不只是体现在股市当中,而是所有的资产结构当中。

结尾

每当经济下滑低迷的时候,人们都爱开始研究周期。

每当经济开始出现停滞的时候,结构性改革都会被提上最重要的日程。

每当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时候,都会经济大腾飞,然后就会必然进入产能过剩的阶段。

这些都是规律…

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多资产的价格也会一同变化,这些波动规律,就是我们谈的资产价格周期。

资产价格周期的形成不只是经济周期造成的,还有投资者的情绪。投资者的情绪往往会将上涨变成疯狂上涨,将下跌变成恐慌下跌,或者将下跌变成止跌,这都是有可能的,比如2020年3月疫情出现时候,货币宽松,大家就真的将下跌变成了止跌。

周期和情绪,都是影响市场很重要的因素。周期是理性的,情绪是感性的,我们因理性而决策,但是很容易因感性而再决策…

所以我们在看清环境,看清市场之前,也更要看清我们自己。

今天的内容,我相信会改变很多人的投资决策,关于今天的内容,咱们做个总结:

1、 未来一两年关于投资最重要的一点,首先就是要降低投资预期。如果你手里的资产是流动性很差的,你会发现很难出手。资产价格波动大,这对于长期价值类的投资者是很打击的,因为它横盘,但是环境也会催生出新类型的英雄。

2、 经济滞胀之后,往往会伴随着经济萧条,所以在之后的一两年里,我们会看到很多今天已经高涨上去的一些资产会出现价格回落,或者资产价格波动率变大,这就是经济周期走到这里会出现的现象。

3、 从2004年的低点到2007年的高点,纳斯达克只涨了58%。这些年涨得最多的其实是美国的楼市。所以2008年出现危机的根源,也是美国的楼市。

4、 从2008年之后的十多年里,我们投资主要看一个指标,就是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只要货币宽松,资产价格就会涨,只要货币紧缩,资产价格就会跌,甚至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还有影响。但是后来全球货币宽松到极致,很多资产价格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了,所以今后资产价格想要再整体继续向上,空间也不多了,因为能够推升它的动力源头变得越来越少了。

5、 2014年是我们国家经济结构重要的分水岭,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注销数量从前一年的1.8万家直接升到17万家,并且此后每年都是越来越多,其实这年也是我们的经济,从高速度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开始。

6、 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我们的经济周期的演化,它让很多行业更快更早的进入内卷,将这一轮康波周期,从衰退到萧条这个阶段的时间缩短了。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它也将原本的风险提前释放了一次。所以在今年,我们想要遇到超大幅度级别的下跌,也不太可能了,最近的一季度就是一个很严重的下跌了,这是我的判断。

7、 当短时间内,大的机会不出现,大的风险不出现,那么市场会演化出来的就是结构性行情,这是过去几年我们在全球市场中都能看到的,这不只是体现在股市当中,而是所有资产当中。

8、 经济滞胀期,很多国家一定会消灭通胀,就是货币回收,或者叫杠杆回收阶段。所以减少投资,尤其是不要去购买那些已经涨的很高的资产,这是我给大家打的预防针,我已经提了不只一遍了啊。

9、 其实我算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投资者了,但是即便这样,我都不打算在今年碰A股,如果A股行情是一直横盘,其实大多数人是很难赚到钱的,有一句话叫不亏就是赚到,不知道你听没听过。所以我的配置也是一半现金,一半低价股。

10、 按照康波周期来推导,大约到2024下半年和2025年,会是我们这轮大周期的新一轮低点,很多人不是一直盼着再出现一些下跌后的低点机会吗,那时候就还会是机会,现在其实有很多板块也不高,所以我称之为结构性低点出现,也就是我现在配置的资产。

我希望大家摆正一个态度,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的分析。更重要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给自己参考。不至于让我们对市场的投资是盲目的。

所以为什么在下跌和上涨的时候,经验更多,知识更丰富的人情绪波动会更小一些,因为他们懂得更多,他至少知道他买的都是什么,哪个时间点还算是不错的。从而不会出现投资行为出错。

我想,这些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全部了。很多人不用着急反驳我,时间和事实会证明我是否是正确的。钱都在我们自己手里,自己要是错了,市场会惩罚自己的。反之,对了的话,市场也会奖励自己的。

都看到这了,你也别白来一趟,点个关注,之后的日子,咱们一起见证我说的这些正确与否。

我们周遭的环境,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但是经济周期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经济周期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环境却是不断变化的。

这两句话是一句话,但是其实意思并不一样,却又都是正确的…

华泰证券|CRB商品指数周期位置

康波人生阅读(876)

2022年商品短周期下行,但长周期仍处扩张状态

参考华泰金工深度报告《2022中国与全球市场年度预测观点》(2022.1.6),我们认为2022年大宗商品同比序列处于正值区间的较高位置,价格指数有望延续上行。

大宗商品的牛熊是实体经济景气度的直接反映,商品价格的长期上行代表了经济的需求强于供给,实体经济整体上行;反之,商品价格的长期下行代表经济的需求弱于供给,实体经济整体下行。本节我们将对CRB综合现货指数的三周期状态展开分析,考察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势及投资机会,并进一步推断实体经济的需求与供给。

从下左图可以看出,对CRB综合现货的价格指数取同比之后,当同比序列向上或处于正值区间时,商品价格往往是上涨的。当前同比序列正处于顶部正值震荡区间,类似历史上2000年、2004-2005年、2010-2011年的情况。而在上述三个区间内,CRB指数同比序列在正值区间内下行,原始序列增速减缓,但大宗商品仍有较大概率录得正收益。

具体来看, CRB指数同比序列拆分出的三周期滤波在2022年表现不一:短周期和中周期下行但同比序列为正,说明短、中周期为CRB指数提供的支撑力度逐渐减弱;长周期位于上行顶部区间,为CRB指数提供一定支撑。三周期滤波的回归拟合结果显示,2022年CRB指数同比增速将持续下降,但长周期仍能够为指数提供一定支撑,大幅下行概率不大。且从历史周期状态来看,当前短周期下穿零轴、中周期在正值区间下行、长周期位于顶部的周期状态与2004-2005年区间类似,在该区间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上涨状态,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可从侧面支持这一观点。

周期行业介绍

康波人生阅读(817)

——周期板块 ——

  上周我们已经介绍完了大金融板块,及其对应的ETF、龙头股和场外基金,希望大家已经清楚并且知道如果大金融板块行情来的时候该怎么操作。本周我们为大家带来周期板块的讲解。

一般来说周期板块主要包含采掘、钢铁、有色金属、建筑装饰、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化工、公用事业、机械设备、汽车这十个行业。为什么这十个行业会被归为周期呢?

因为这些行业都是随着经济周期的盛衰而涨落。当社会整体经济上升时,市场对这些行业的产品需求高涨,这些行业所在公司的业绩改善就会非常明显,其股票就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自然而然股票的价格会上升;而当社会整体经济走下坡路时,市场对这些行业的产品需求逐渐消失,股票的价格也会随之下跌。绝大多数行业和公司都难以摆脱宏观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

采掘

主要包含各式各类需要开采的能源,例如煤炭,石油等,主要公司包含中国石油、陕西煤业、美锦能源等。

钢铁

这个比较简单,就是上市的钢铁企业,例如宝钢,包钢,中信特钢等公司。

有色金属

相对复杂一些,主要包含各类矿业公司,产品种类丰富,例如这两年大红大紫的稀土、黄金、锂矿,以及铜和铝等。行业内主要的龙头公司有紫金矿业,赣锋锂业,合盛硅业,北方稀土等。

化工

从事化学工业生产和开发的企业。化工品种类繁多,但都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公司例如中国石化、万华化学、恩捷股份等。

建筑装饰

该行业中字头公司较多(中国**),主要受基建和房地产等影响较大,市值前三的公司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电建。其他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例如金螳螂、精工钢构等。

建筑材料

和建筑装饰类似,同样受基建和房地产影响较大,行业内主要包含水泥、玻璃等。龙头公司有海螺水泥,东方雨虹,福莱特等。

交通运输

主要包含海陆空三种运输类公司的股票,以及港口、物流、高速等。主要的龙头公司是中远海控、顺丰控股、京沪高铁、中国国航等。

公用事业

主要是一些公共资源类的企业,例如电力,环保,水务等。主要公司包含长江电力,中国核电,伟明环保等。

机械设备

与机械设备生产制造相关的企业,主要的龙头公司有三一重工、中国中车、恒立液压、先导智能等。

汽车

平时大家非常熟悉的汽车制造企业,例如比亚迪,长城汽车,上汽集团等。

——操作讲解——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周期板块率先反弹。

从年初的海运集装箱一箱难求,价格逐渐突破天际;再到最近一段时间有色、钢铁、煤炭等行业的暴涨,都证明了周期性行业的复苏。

往往在经济最开始恢复的时候,周期性行业是最受益的,此时买入股票往往回报丰厚。

但周期性行业恰恰也是所有行业里最不可持续的,因为当社会经济复苏完成或者开始停滞,又或是经济进入衰退,周期往往是第一个被抛弃的,股价下跌也可能会是最惨烈的(比如2020年初那段时间的石油价格跌成负数,航空业股票暴跌等)。所以不能过分迷恋周期这个板块,见好就收有时候是更明智的选择。

周期股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长期的低市盈率(估值低),但是高股息率(分红多),所以在周期类股票跌出价值的时候(比如股息率>10%),有时候长期持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鲁政委丨百年变局:步入新旧交叠的国际政治周期

康波人生阅读(632)

作者:郭嘉沂, 鲁政委(鲁政委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借助过去500年的历史经验发现,国际政治格局每过100至120年左右就会发生重构。1494年以来国际政治经历了5轮周期,平均长度约109年。照此推算,我们当前正处于这一轮政治周期的尾部阶段,这是旧的国际政治体系逐渐走向衰落的阶段,也是军事冲突容易发生的阶段。

在国际政治长周期的变化中呈现如下规律:

第一,经济实力是决定政治地位的基础,每一轮政治周期的主导国都在当时全球领先的产业中占据独到的优势。因此,国际政治周期与康波周期密切相关。在5轮政治周期中,有4轮周期中主导国确立地位的时间较康波的顶部早10到20年。

第二,主导国的衰落往往与领土纠纷和战争有关。因此,在新一轮政治周期开启前的20至30年通常是战争的多发期。

第三,在新旧政治长周期交叠之际,后来的主导国未必是对旧主导国的挑战者,而常常是鹬蚌相争中的“渔翁得利”者。

第四,在新旧政治长周期交叠之际,我们需要对地缘政治变化导致的资产价格波动风险,以及黄金等避险资产的价值保持高度关注。

近期俄乌冲突吸引了全球目光,市场开始关注俄乌冲突之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其实,早在1978年,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Modelski,1978)基于过去500年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著名的“莫德尔斯基定律”,即国际政治格局每过100至12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重构;每一轮国际政治周期通常伴随着制度和技术领域的革命性创新,也可能出现战争冲突和国际霸权的转移。

鉴古可以知今。本文将简要介绍15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周期的轮换,并尝试从中发现国际政治格局重构过程中的规律。

一、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史

莫德尔斯基在1978年提出,1494年以来的国际政治经历了5轮周期。这5轮周期中国际格局的主导国分别是葡萄牙、荷兰、英国、英国和美国。如果用该国海军实力在全球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的时间来划分的话,上述5轮周期的起始时间分别为1510年、1610年、1715年、1810年和1945年,周期的平均长度约109年。

1、葡萄牙的崛起与衰落

在亚欧之间的海上通道建立前,东西方贸易主要掌握在威尼斯共和国手中。1497年,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寻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路,并于1498年到达印度,开辟了从欧洲直达印度的海上航路。

在葡萄牙的势力向东方拓展时,老牌贸易强国威尼斯却陷入了战争的泥潭。1494年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了争夺意大利而陷入混战。战争主要在意大利本土展开,对意大利的经济与社会产生严重的破坏。随着威尼斯的衰落和葡萄牙的崛起,欧洲经济的重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此时,西班牙也在扩张海外势力。为了调和葡萄牙与西班牙在海外扩张过程中的纠纷,1494年教皇实行仲裁,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划定了“教皇子午线”,界限以东归属葡萄牙,界限以西归属西班牙,由此确定了西班牙与葡萄牙各自的海外势力版图。

然而,1580年葡萄牙国王去世后,发生了葡萄牙王位继承战争。当时拥有继承权的人之一——西班牙国王出兵葡萄牙,并最终兼并了葡萄牙。随后,西班牙国王将大量财力投入到欧洲大陆的战争中,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在此过程中,西班牙对荷兰进行贸易限制,迫使荷兰探索建立自己的远洋航线。

2、荷兰的崛起与衰落

16世纪至17世纪之间,为了争取荷兰独立,荷兰与西班牙之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为了惩罚荷兰,西班牙对荷兰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荷兰便开始自己寻找通向东方的航道,并逐渐取代了葡萄牙在东西方香料贸易中的地位。到了1600年,荷兰已经控制了波罗的海地区3/4的运输业。[1]

在崛起过程中,荷兰开创了多项新的组织形式。1602年荷兰成立了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即东印度公司,并由政府持有部分股份。1609年,荷兰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阿姆斯丹证券交易所,和欧洲最早的银行之一——阿姆斯特丹银行。

1672年至1678年间,荷兰与法国之间爆发战争,标志着荷兰由盛转衰。虽然荷兰海军强大,但陆军实力不及海军。而且由于瑞典与法国结盟,反法同盟腹背受敌。最终荷兰虽然恢复了国土,国力也遭到了明显的削弱。需要注意的是,在荷兰与法国作战期间,虽然英国和荷兰之间出现过数次海战,但荷兰海军优势明显,打败了英国海军。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使荷兰与英国成为紧密的盟友。

3、英国的两次崛起与衰落

受困于陆上战争的荷兰渐渐丧失了其在海洋上的影响力,英国海军借机发展壮大,英国的对外贸易随之快速增长。计秋枫(2013)指出,英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从1697年的673.5万英镑增长至1797年的4993.1万英镑,100年中增长了641.9%。

在第一次崛起的过程中,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在国际秩序方面,1713年英法两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合约,引入了均势概念,通过维持欧洲大陆各势力间的均衡来求得暂时的稳定。在经济方面,光荣革命后英国吸取了荷兰金融创新的经验,英国政府开始大量发行国债。1691年,英格兰银行建立。英格兰银行为英国政府提供了120万英镑的永久贷款,并得到了经营国债的特权。国债和英格兰银行为英国海军与贸易的扩张提供了强劲的支持。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英国第一次霸主地位由盛转衰的标志。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使英国损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1789年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的大肆扩张破坏了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

不过,经过对拿破仑的长期鏖战,第六次反法同盟终于获得决定性的胜利。1814年的巴黎和约和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再度恢复了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英国的海军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巩固。1815年,英国海军舰只数量占到全球军舰总数的一半,总吨位达到60.9万吨。

在第二次崛起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使英国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瓦特多次改良蒸汽机,并运用于纺织等工业领域。到1880年,英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达到22.9%。

不过,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德国开始快速发展。到1913年德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14.8%,超过了英国的13.6%。同时,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电力和石油化工业。20世纪初,德国的有机化学工业掌握了全球90%的市场。值得一提的是,1900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就已经超过英国。不过,当时的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无意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扩张势力。

与德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和大萧条标志着英国的地位由盛转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工业化,殖民地范围辽阔的英国越来越难以在每一个区域都保持绝对的优势,于是英国开始在远东和美洲等地区进行战略收缩,集中力量应对崛起中的德国的威胁。1898年起,德国多次通过海军扩军法案并扩大舰队规模,英德两国进入激烈的军备竞赛。1912年,德国通过了一项增加战舰并要求德国舰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的海军扩军法案。随后,英国宣布德国每根据上述法案增加一艘战舰,英国就会新建两艘。到1913年,德国终于因为难以进一步扩大海军开始而停止了军备竞赛,但英德两国的军舰吨位之比已经从1880年的7.4:1缩小到1914年的2.1:1。1914至1918年,以德国为代表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协约国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一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但英国的实力也被大幅削弱,为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被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之后的大萧条进一步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到1938年,英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已经下降到10.7%,不及1880年的一半。

4、美国的崛起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崛起的经历更加特殊。格雷厄姆在《注定一战》一书中指出:“英国不是通过战争来挑战美国的崛起,而是通过适应美国的崛起,创造了‘伟大的和解’。因为在其他地方,英国要面对更多凶险和临近的威胁;而在西半球,没有任何美国的竞争对手可以作为英国的盟友。为了保卫大英帝国的财产,英国别无选择,只能迁就美国人。”因此,美国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逐渐积累实力。上文中提到,1900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的份额就已经超过英国,但其国际政治地位的变化更加缓慢。

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才逐渐确立了其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意图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但没有成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德国等老牌国家的实力被严重削弱,美国才终于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新的主导国。

崛起后的美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与经济领域的创新。在国际政治秩序方面,倡导建立联合国,构建了多边外交合作框架,并通过战略核威慑来遏制核战争。在经济方面,通过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引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目前,美国依然是全球GDP规模最大的国家,但其相对地位正在削弱。美国GDP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已经从2001年31.5%的高位下降至2020年的24.7%。近年来,法国推动欧盟实现战略自主、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等都反映出美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有所弱化。

二、政治周期的规律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国际政治周期的更迭有一定规律可循:

第一,经济实力是决定政治地位的基础,每一轮政治周期的主导国都在当时全球领先的产业中占据独到的优势。在工业革命之前,能够控制东西方贸易的经济体就能够积累财富并成为国际政治格局的主导者。在工业化开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英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美国都成为了国际政治格局的主导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美国、英国等经济体几乎同时展开,没有绝对的引领国。

正因为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国际政治周期与康波周期密切相关。在过去5轮的政治周期中,有4轮周期中的主导国获得海权的时间较康波的顶部早10到20年,仅在1轮周期中主导国获得海权的时间较康波的顶部晚10年。

第二,主导国的衰落往往与领土纠纷和战争有关。葡萄牙和荷兰处于当时纷争多发的欧洲大陆,均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消耗了国力。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其维持辽阔海外殖民地的军费开支巨大,且需要通过财力、人力的干预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历史经验显示,在新一轮政治周期开启前的20至30年通常是战争的多发期。

第三,新主导国可能是“鹬蚌相争”中的“渔翁得利”者。在每一轮政治周期中,挑战主导国地位的经济体可能陷入与主导国的战争或军备竞赛之中。在主导国与挑战国均消耗了大量国力之后,主导国的同盟国家反而可能“渔翁得利”,成为下一轮政治周期的主导。例如,在荷兰与法国的战争中,继承荷兰成为随后主导国的英国在战争后期成为荷兰的亲密盟友;在英国与德国的战争中,与英国同属反法西斯同盟的美国最终攫取了霸权。

按照国际政治周期100至120年的长度推算,我们正处于这一轮政治周期的尾部阶段。这是旧的国际政治体系逐渐走向衰落的阶段,也是军事冲突容易发生的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对地缘政治变化导致的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和黄金等避险资产的价值保持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Thompson W R., LongCycle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spects, Volgograd, 2014.

2、Modelski G.,The Long Cycle of Global Politics and the Nation-State, Comparative Studies inSociety & History, 1978, 20:214.

3、Modelski G., LongCycles in Global Politics, London, 1987.

4、陈晓晨,国际政治长周期与体系进化——莫德尔斯基长周期理论再解读,现代国际关系, 2004(12):6.

5、格雷厄姆·艾利森,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6、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科学, 2013(9):25.

注:

[1]资料来源:王熙,《近代荷兰是怎样崛起的》,(2020/7/6)[2022/3/3], http://theory.workercn.cn/32936/202007/06/200706131611972.shtml。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