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投资全球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是分享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渠道。中证指数公司多年来对符合特定注册地、运营中心以及营收来源条件的全球上市中国股票进行充分跟踪与研究,并基于“全球中国”概念发布了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策略、风格等多种类别的指数。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中的影响力逐步增加,中国企业在全球股票市场的重要性和关注度逐渐提高,境外市场机构通过跟踪“全球中国”指数系列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从2021年全球中国股票运行情况来看,A股市场、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的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增融资需求、存量上市企业行业分布,市场交易活跃度以及证券价格行情走势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分化:随着北交所成立及注册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A股市场合计IPO数量创历史新高,境内金融市场满足企业新增融资需求的能力提升。相较之下,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的内地企业IPO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内地企业赴港、赴美融资热情有所减退。从存量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A股市场的上市企业主要集中于工业行业,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上市的内地企业则主要集中于可选消费行业。
受行业政策扶持与预期外负面事件影响,A股、香港和美国市场在市场交易活跃度及证券价格行情走势方面呈现出显著分化。其中,中小盘规模指数(如中证500和中证1000)得益于政策扶持,在2021年下半年表现显著超越大盘规模指数(如沪深300指数),市场成交相较去年更为活跃。与此同时,香港和美国市场因受互联网行业和教育行业政策冲击影响,出现单边下跌行情,市场成交活跃度也相应有所下降。
1、全球中国股票[1]概览
01 宏观经济与政策背景
新冠疫情的持续反复发展及相关行业政策冲击一定程度影响了全球宏观经济发展和全球上市中国股票走势。2021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蔓延,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依旧阴霾笼罩。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在此背景下保持全球领先,全年GDP同比增长8.1%,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6%预期目标。随着科技创新政策导向愈发清晰以及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逐步落地,致力于细分领域科技创新和服务于双碳目标的企业,正逐渐成为投资者新的关注焦点,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新动能。
与此同时,因受相关行业政策的影响,全球不同市场上市中国股票走势呈现显著分化。随着反垄断和双减政策落地,以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为主要上市地的中国内地互联网及教育培训企业,或难以再现往日辉煌。2021年12月,美国证监会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内地企业美国市场上市融资难度及生存困境。
02 股票数量及市值规模
截至2021年底,全球上市中国股票合计约6542只,较2020年增加461只。从不同市场的上市股票数量来看,A股、香港以及美国市场是全球上市中国股票的主要交易市场[2]。进一步考虑全球上市中国股票在不同地区的多重上市情形后,6542只全球上市中国股票共对应6307家公司主体。其中,有138家公司A+H双重上市,2家公司B+H上市,78家公司A+B上市,17家公司香港和美国双重上市[3]。
截至2021年底,全球上市中国股票总市值约146万亿人民币[4](约22.90万亿美元)。从不同市场公司市值占比来看,A股、香港以及美国市场仍然是全球上市中国公司的主要融资地。
03 新股上市情况
2021年,中国内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IPO(含第二上市)约626起。其中,A股三大市场的IPO企业数量共计524家[5],沪深市场共计483家公司上市(沪市250家,深市233家),相比去年同期增加76家。注册制在沪、深市场的科创板、创业板稳步推进,带动了沪深市场融资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北京证券交易所[6]开市,全年新上市公司共41家(包括从创新层到精选层的股票)[7],均为与北交所融资定位相符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相较之下,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情有所消退,共有66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相比去年同期的112家减少46家。内地企业赴美上市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家。从不同市场IPO数量来看,A股三大交易所是内地企业IPO的主要场所。其中,新开市的北交所IPO数量已超过全年赴美IPO的内地企业数量。

分市场来看,A股市场、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IPO股票的行业分布存在差异。其中,A股市场IPO企业主要以工业行业为主,这与我国未来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产业政策方向相吻合;香港市场IPO内地企业主要集中于医药卫生行业,这或与港交所在2018年修订《上市规则》条文时新增“允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条款有关;美国市场的IPO内地企业则主要集中于可选消费行业。

从上市募资额来看,全年全球上市中国公司合计首发募资额约8478亿。其中,A股市场募资金额为5351亿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上升651亿;香港市场募资金额为2331亿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137亿,美国市场募资金额为796亿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5亿。不同市场内地企业上市募资金额相比去年同期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上市企业的市场选择正逐渐从香港、美国等境外市场向内地市场转移。除了上述三大市场外,其他交易所2021年暂无中国内地企业上市。
04 行业分布
截至2021年,全球上市的中国股票主要集中在工业、可选消费、原材料和信息技术等行业,数量分别为1615家、922家、761家和686家;医药卫生、通信服务、房地产和主要消费等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金融、公用事业和能源等行业的上市股票最少。
与2020年同期相比,上述股票数量分布情况的变化主要是受2021年中证行业分类调整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原先的一级行业“金融地产”行业被拆分为“金融”和“房地产”两个一级行业,过去“金融地产行业”一枝独秀的情形因行业结构调整而不复存在;二是原先一级行业“信息技术”中的传媒行业上市公司被调整至“通信服务”行业,使得“信息技术”和“通信服务”行业中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应地减少和增加。

从行业市值占比来看,在新中证行业分类架构下,金融行业和工业行业市值占比最高,分别为18.25%和17.35%,可选消费行业的市值占比约为14.70%,位居第三。受部分互联网公司被调整至通信服务行业的影响,信息技术行业的市值占比相较去年同期降幅较大,即从去年同期的19.4%下降至8.89%。相应地,通信服务行业(原电信业务行业)因纳入部分互联网公司而在市值占比方面有所上升,从去年同期的2.8%上升至7.81%。

05 市场表现
为反映全球中国股票的整体表现,中证指数公司已发布多条证券价格指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数有:中证中国内地企业全球综合指数(H30374)、中证中国内地企业500指数(000500)、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指数(000501)、中证海外内地股指数(H11104)和中证海外(不含香港)内地股指数(H11102)等。
不同于2020年各大指数普遍上涨,2021年全球中国股票相关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中证中国内地企业全球综合指数全年下跌7.31%,中国内地企业500指数全年下降9.17%,中国内地企业1000指数下降8.59%。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2021年是备受煎熬的一年。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和全球中国互联网分指数别下降50.35%和40.97%。2021年12月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中资企业生存困境。
2、单一市场上市中国股票
A股市场
1、股票数量与市值
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为A股IPO带来正面影响。科创板+创业板的IPO数量增加,提升了A股市场的融资能力,也带动了A股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规模的上升。截至2021年底,A股上市公司股票总数达到4676只,合计总市值98.81万亿人民币。与2020年相比,A股上市公司总数增加481只,总市值增加超19.01万亿人民币。
数据来源:WIND
从板块分布来看,4676只A股中有1649只和377只分别于上海主板和科创板上市;1478只和1090只分别于深圳主板和创业板上市,82只于北交所上市。此外,截至2021年底,上市B股合计90只,合计市值约1302.35亿人民币。从历年数据看,B股数量逐年走低。随着退市股票增多,B股总市值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在2021年小幅回升。
数据来源:WIND
2、上市及退市概况
2021年,资本市场迎来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拟上市企业储备梯队,预计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将持续增加,推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2021年全年,A股市场共发生524起IPO,上市首日合计市值5.88万亿元,较2020年有所上升。从行业看,工业、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和原材料行业是IPO数量较多的行业,全年分别发生IPO数量168、56、50、44和42起。
2021年退市A股20只,相比2020年增加4只。随着退市制度的完善和金融监管的趋严,多元化退市也逐渐凸显威力,退市企业包括首商股份、葛洲坝、天祥退等。其中,首商股份,葛洲坝,营口港因吸收合并主动退市,其他均为触发退市条款被强制退市。除了A股,近年来B股退市数量也在增多。2021年B股退市企业共3家,由于未有新股上市且不断有B股寻求转A股或H股,预期B股会在不久的将来自然消亡。
数据来源:WIND
3、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来看,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工业(1332家)、原材料(626家)、可选消费(585家)、信息技术(575家)等行业,能源(82家)、电信业务(128家)、公用事业(129家)等行业上市公司较少。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4、市场表现与流动性
2021年伊始,A股市场几大综指延续2020年的上涨趋势,呈小幅上涨。但进入2月后,几大综指同时出现回调。3月至8月间,各指数重新回升再次呈现上涨趋势,第四季度进入震荡行情。尽管呈现出相近的价格走势,但不同指数走势的波动幅度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从不同盘别宽基指数表现来看,中小盘规模指数表现较为优异,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在2021年下半年的表现显著优于沪深300指数,这主要与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科技政策导向有关。
全年来看,单市场指数中的创业板指数表现最佳,全年涨幅为12.02%。跨市场指数中,沪深300、中证800全年分别下降5.20%、0.76%;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全指的涨幅分别为15.58%、20.52%和6.19%。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A股市场成交活跃度显著上升,所有上市证券的日均成交金额达到2.41亿,较2020年提高7.6%,在过去10年中仅次于2015年;从不同市值规模股票流动性来看,除了市值在30亿以下以外,各规模股票换手率均较2020年有所提高。
数据来源:WIND
5、公司基本面
截至2021年底,4676家A股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62.7万亿元,同比增长22.88%,实现净利润5.34万亿元,同比增长35.58%。净利润(TTM)为正的公司3927家,占比83.9%,较2020年上升16.87%。截至2021年底,全部A股PE(TTM)约31倍,较2020年的24倍有所提升。全市场来看,估值区间主要集中在30-50倍,估值高于50倍的占比29.59%。
香港市场
1、股票数量与市值
截至2021年底,香港市场共有中国内地上市企业1464家,较2020年增加29家,占港交所股票总市值的81%。其中,香港主板上市企业1363家,较2020年增加33家;香港创业板上市企业101家,较2020年下降5家。1464家企业总市值合计约47.7万亿港元(约合39万亿人民币)[8],1363家主板企业贡献了市值中的99%以上,创业板股票市值贡献不到1%。
2、上市概况
2018年4月生效的港交所《上市规则》修订影响延续至今。2021年,共有6家美国上市内地企业回港第二上市,包括汽车之家、百度集团、哔哩哔哩、携程集团、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与2020年相比,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度消退。中国公司2021年全年在港交所IPO 65起[9],占港交所全年IPO数量(97家)的67%,这65起IPO合计募资2795亿港元,占港交所全年募资额(3272亿元)的85%。
数据来源:WIND
3、行业分布
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具有明显的行业集中性。截止2021年底,香港上市内地企业数量较多的行业为可选消费、工业、房地产、医药卫生和金融等,分别为243家、238家、218家、143家和122家;上市公司数量较低的行业为主要消费和公用事业。
相比2020年,香港上市内地企业的行业市值分布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受2021年新中证行业分类架构调整的影响,信息技术行业的市值占比大幅降低,这主要与部分互联网龙头企业被调整至通信服务行业有关,对应可观察到通信服务行业的市值占比相比2020年显著提高;二是可选消费行业市值占比较2020年进一步提高,超过通信服务行业成为市值第二大行业,反映出香港中资股新经济公司占比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4、市场表现与流动性
中证指数公司已发布较多香港指数和沪港深指数,包括综合、宽基、行业、主题、策略等多个类别。其中,反映香港上市中国内地企业整体表现的代表指数主要有香港内地50(大盘)、香港300内地(大中盘)、港股通中国综合、港股通中国100(大中盘)及香港中国中小(中小盘)等指数。
综合上述指数在2019-2021两年的收益率来看,可见反映香港上市中国内地企业整体表现的指数同时经历了2019-2020年的单边上涨,以及2020-2021年间的单边下跌行情。进一步聚焦到2020-2021年来看,上述香港内地股的规模指数均呈现负收益率,香港内地50录得负收益(-23.38%),香港300内地和港股通中国100收益率分别为-18.89%和-16.31%,香港中国中小收益率-6.69%。此外,香港中资股与非中资股的表现出现了明显分化,香港300本地股指数收益率为-5.17%,比香港300内地股高了13.7%。
全年来看,全部香港上市内地企业的平均日成交金额8717.7万港元,较2020年提高了18.73%。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5、公司基本面
截至2021年底,香港中资股合计实现营收(TTM)32.8万亿元,同比增加19.5%,净利润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8%。亏损企业合计503家,占比34.2%,与2020年无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港交所放宽企业上市条件有关。
美国市场
1、股票数量与市值
除香港市场外,美国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主要场所,尤其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截至2021年底,赴美上市中概股共有240只,其中纳斯达克交易所164只,纽交所74只,美国证券交易所2只;存量美国中概股合计总市值1.12万亿美元,约合7.14万亿人民币,其中纽交所市值占比53.81%,纳斯达克市值占比46.12%,美国证券交易所市值占比0.06%。
数据来源:WIND
2、上市概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内地企业赴美上市呈现下降趋势。全年共有36家内地企业在美国市场完成IPO,相较2020年进一步降低。在这36家公司中,可选消费行业10家,包括怪兽充电、第一高中、聚好商城、洋葱*、E家快服、九紫新能、掌门教育、万物新生、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工业5家,包括师董会、易电行、BOSS直聘、满帮集团和滴滴出行;通信服务行业5家,包括宝盛科技、联代科技、库客音乐、知乎和普普文化;医药卫生行业5家,包括天演药业、康乃德、大自然制药、亘喜生物和祁连国际。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3、行业分布
截至2021年底,美国中概股主要分布在可选消费、通信服务和金融等行业,分别为78家、38家和33家;市值占比最高的为可选消费行业(63.84%)和通信服务行业(17.21%),二者合计占比81.05%,其余行业合计占比仅为18.95%。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4、市场表现
中证指数公司于2018年发布中证美国上市中国内地企业指数,以反映美国上市中国内地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该指数从美国上市中国内地公司证券中选取市值最大的 30 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对全部美国中概股的市值覆盖达到90%以上。自2021年以来,受美国证监会《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影响,该指数呈现出持续下跌趋势,全年跌幅达41.52%。
3
中证全球中国指数体系概览
截至2021年底,中证股票指数体系累计研发股票主指数约1400余条,可大致分为A股指数、沪港深指数、全球中国指数和其他全球指数四个类别。多年来,中证指数公司深耕于沪深市场的指数研发并在国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已成为A股市场最具权威的指数供应商。除此之外,中证指数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海外/跨境指数的布局,目前已累计发布海外/跨境指数380余条,并逐步建立起中证全球中国指数体系。
资料来源:中证指数
下表展示了我司现有海外/跨境指数的布局情况,按照指数样本所覆盖的市场,可分为海外中国内地、全球中国内地、香港、沪深港、 大中华和全球其他六个系列。其中,由海外中国内地和全球中国内地所构成的跨境“中国概念”指数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成果的投资工具。截至2021年底,中证指数公司累计研发跨境中国概念指数86条,其中涉及海外中国企业证券的指数32条,涉及全球中国内地企业证券的指数54条。表3列示了部分具有特色的跨境中国概念指数。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注释
[1] 本年度报告将全球中国股票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上市、且满足如下条件之一的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这些条件具体包括:1)注册地在中国大陆;2)公司运营中心在中国大陆;3)公司收入50%以上来自中国大陆。
[2] 本研究报告所用的A股市场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符合全球中国股票定义的香港、美国及其他市场数据,使用了我司维护的最新一期样本数据。样本的所有统计数据截止日期同A股市场为2021年12月31日。
[3] 含已在美股发行ADR后回香港第二上市的证券。
[4] 多重上市公司总市值仅算一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值采用中间价汇率。市值数据采用了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的公司总市值。
[5] 北交所中精选的IPO数量计算是以精选层股票在精选层的挂牌日为准。
[6]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开市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北京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三大交易所鼎立,共同支持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格局。注册制也在北交所中进一步展开试点。
[7] 这里的新上市公司数量统计是以Wind数据库提供的上市日期为准。计入本年度报告的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为上市日期在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间的公司。
[8] 第二上市公司仅统计注册于香港的股本市值。
[9] 含第二上市企业的二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