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最明显的征兆是什么?
最明显的征兆就是穷人越来越穷。
何为经济危机?
简单说,就是穷人太穷,甚至吃不上饭。在古代农业经济中,是人多地少、税赋过重和灾年减产导致的百姓粮食不足。在资本主义下,是分配不均导致的工人收入太低,或者生产效率提高导致的失业。
换言之,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路有冻死骨”,而不是“朱门酒肉臭” 。生产过剩本身不会导致危机,是“穷人太穷没有消费能力”这个危机导致了商品相对过剩。所以如果要从根源上解决危机,还是要从“消灭贫穷”这个角度来切入。
消灭贫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按合理性排序,第一种最不合理,最后一种最合理。
第一种方法是消灭穷人
即通过z争、饥饿和瘟疫减少穷人数量,用了这种方法,轻则导致社会动荡,重则触发王朝周期律,而且有违人道,笔者就不讨论了,想展开讨论的去找马尔萨斯牧师聊吧。如果觉得找马尔萨斯不方便,找郭德纲也行,他在相声《怯富贵》中表演了相似的思路:“我要做天下第一善人!天下穷人全管,管不过来!那就在我住宅方圆二十里地之内,不允许有穷人!……如果有穷人,让他赶紧搬走!”
第二种方法是刺激消费
即发展消费信贷,穷人不是现在没钱么,那就先借点给他们花。这种办法相当于寅吃卯粮,治标不治本,只能推迟危机,不能解决危机,并且迟来的危机会更猛烈一些。显然,刷爆了信用卡的穷人比一无所有的穷人更惨,会引发更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不是一过性或间歇性的,而是持续性和进行性的。资本主义下贫富差距只会越拉越大,穷人大概率不会变成富人,只会(相对富人)越来越穷。参见“世界收入不平等数据库”。
第三种方法是以工代赈
即给穷人安排工作然后发工资,比如罗斯福新政,政府举债投资,大搞基建。虽然叫“新”政,但这种方法在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了。比如齐桓公时期,每当灾荒之年,管仲便雇佣受灾的百姓,大修宫殿和农田水利。在资本主义下,以工代赈的好处是省去了甄别成本,即不会有不穷的人来挣这份钱。坏处是造成财政赤字和无意义工作(bullshit job)。
根据英国的一项调查,37%的劳动者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应该存在,比如每天只负责盖章和聊天的工作。还有另一种“无意义工作”是强行创新。对于某些行业,现阶段可能没有什么可以创新的了,再创新就只能写“天价PPT”了,也就是搞一些注定失败的项目,圈富人的钱来烧。当然也有烧银行贷款的,即长期不盈利却“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ll)的“僵尸企业”,最终很可能成为银行的一笔坏账。
但无论是“僵尸企业”还是“无意义工作”其实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就是把能一部分富人的财富转移到穷人手中,从而缓解危机,但同时也会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第四种方法是劫富济民
即通过高税率把富人的钱收过来,再发给全民。即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在成本上,劫富济“民”是其实是比劫富济“贫”更有优势的。如果是发给穷人,则会产生甄别成本,在某些国家甄别成本甚至大于穷人最终能拿到手的钱,而发给全民则没有甄别低本, 如果从出生就发,还能为提高生育率做点贡献。所以说,可以直接让富人和中产多交一点税,反正多交的部分也可以通过UBI再领回来。当然这非常依赖政府的能力,因为资本主义政权通常是亲资本的,导致对富人征税难度较大。比如最近爆出巴菲特的真实税率仅为0.1%,且缴税金额比他的秘书还低,就反映了白宫在资本面前的无力。如果不对富人征税而由政府举债发UBI,那么同样会造成财政赤字的问题。而相比以工代赈,劫富济民不会浪费人力和物质资源,并且在帮助穷人时没有死角,可谓阳光普照,雨露均沾。
综上所述,只要通过征税和UBI,把基尼系数控制在合理水平,那么穷人就不会太穷,总消费也不会太低,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就不会发生。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生产过剩+合理分配=物质丰富,而生产过剩+分配不公=经济危机。
疫情后的自媒体时代,主旋律是踩美捧中,稍微有良知的人,会尽量挑真的说,但也是每天顶着美国的短板和我们的长板说来说去,而一些只为博流量的人,则大概不会去考证真伪,只要是读了之后能让人觉得天命在我的话,他们什么都敢说。
B站此类视频众多,套路其实也都千篇一律,无非是找一些史实,贴一些数据,再找个中气十足的配音,然后跟报菜名一样把那些史实和数据念一遍,还没等人来得及思考一下,直接给结论——我们非赢不可。
我倒不是对中美冲突抱有悲观看法,我只是觉得,这么看问题,不行。
敌人不是靠一腔鸡血沸腾走的,那得是战场上一刀一枪来真家伙,光靠胆大,吓不走敌人。用黄老爷的话讲,那就是:“胆子你是有的,本事呢?”
张麻子扳倒黄老爷,靠的是主动出击的本事,但是在中美冲突这个大背景下,最重要的本事反而是“苟”,谁能苟得时间长,谁就是赢家。而决定谁能苟更长时间的,恰恰就是各自的短板,短板越长,赢面越大。而且,各自的不同短板,也决定了中美必将选择不同的苟法。所以,今天要说的就是我们的短板,以及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苟法。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应该怎么应对。
因此我简单列举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负债问题(地方债、企业债、居民房贷)
财政税制(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房地产税青黄不接)
居民储蓄(没有储蓄,就没有抗风险能力)
分配问题(有房就能混吃混喝,没房只能给房东打工)
经济转型
供应链不完善
大宗商品定价权不在我们
消费低迷,依赖出口
没有超额利润
人口问题(出现老龄化趋势)
就业问题和教育问题
官僚和学阀
治理和执法(执法成本高)
地缘问题
这些问题当然不会涵盖如今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大致比较重要又比较紧迫的几个方面应该都涉及到了,如果谁想到还有什么没涵盖到的,万望告知,不胜感谢。
仔细想的话,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负债导致了储蓄减少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从而让分配问题上的矛盾更加突出,并且抑制了消费,消费低迷又拉低了就业,促进了996文化的盛行,助长了官僚和学阀的气焰,而官僚和学阀对于经济转型的态度肯定是敷衍的,毕竟能躺赢为什么要干活儿,反正能压榨年轻人。这种现象又让教育更加内卷,家庭压力更大,让人们背负起了更大的生育压力,减少了新生人口。
实际上,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两个没有相互关联的问题。就如同马克思定义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总和,那我照猫画虎定义国家的本质就是所有社会问题的总和。以上问题,不光它们之间盘根错节,它们跟外在问题也紧密相关。然而就是这么错综复杂的问题编织成的网,却还是能找到一个核心问题,如果将这个核心问题抽离,其他问题似乎都不是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就是——中美之间,dollor怎么分的问题。
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因为只有领先的技术才能获得超额利润,更先进的生产力是分得更多dollar的资本。
不过,虽然斗争的核心问题是dollar怎么分的问题,但是双方的发力点却都不是这个,因为只有在确认了谁也奈何不了谁之后,才是讨论dollar怎么分的时候。而现在,较劲才刚刚开始,双方牌都没出完,还处于招招攻敌要害的阶段,谁要是在这个阶段苟不住了,谁立马就得滚下牌桌,失去分dollar的资格。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的大基调是“稳”。稳的目的,就是苟;那么稳的内容就也就呼之欲出了,一个是经济流转,另一个是财税稳定。
在我们所处的经济体当中,有一个产业,它既影响到了政府财政,又影响到了企业负债,还影响到了居民负债,更影响到了银行流水,可以说是对经济流转影响极大,这个行业就叫“砖块水泥的价值赋予”。毋庸置疑,这个行业是最需要被稳一下的,但是,由于牵扯到诸多利益方,并且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这次企稳,必定是一次拆东墙补西墙的零和游戏。
那么,看看诸多博弈方里面,哪个最像是被拆的东墙?肯定不是财税政策,肯定也不是银行流水,别说拆了,这俩一个代表着社会安定,一个代表着经济流转,哪个稍微动一下都是大问题,所以这俩是天生的被补的西墙的命。而且,中央财政,跟地方财政,主要是补地方财政;而在地方财政当中,也不是一视同仁地修补,相比之下,县域产业相对单一,规模更小,产业集成度更低,技术含量更少,按照我国目前主要针对生产活动征税的状况,县域财政注定是全部财政当中最薄弱的一环,也就是最需要补的西墙。
至于东墙,哪个好拆,哪个就是东墙。
所以,目前的环境下,普通人只要参与这个零和游戏,就注定是去给别人添砖加瓦去了;那么,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参与。如果不可避免,那就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下去,就以尽量小的代价参与。但是政策是给西墙制定的,所以接下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系列政策的放宽。
另一方面,之前对比过中美经济形态的不同,中国是生产驱动的经济体,而美国是消费驱动的经济体,中国针对生产过程征税,美国针对收入征税。这也就导致了,如果要维持经济流转,中国要保证的是足量的生产活动,而美国要保证的是足量的消费活动。这样一来,为了保证足量的生产活动的中国,就必须管控疫情;而要保证足量的消费活动的美国,就必须躺平。
进一步讲,为了保生产,就要保需求,不管是内需还是外需,只要能拉动生产就是好需求。其实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我们之前处理此类危机的手段。在2008年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的时候,大多数老百姓可能感受不到什么冲击,但是外贸企业就不一样了,其他国家的需求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工厂接不到单子,停一天工就亏损一天,为了救这些企业,当时出台了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的政策,农民掏钱,政府让利(免税),企业盘活。
现在的情况和当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当时我国城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大多数人都在乡下,正在往城里走;而现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城镇化,乡下留守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要不就是懒汉。所以这个时候,去刺激乡村经济就没什么效果了,只能找一个人口占比不少,需求长期被压抑,并且兜里还有点儿钱的地方,看了一圈之后,发现这不就还是县域经济么。
其实也没得选,大城市发展已经饱和了,郊区除了没人,设施已经不比市中心差了,在往远盖楼的话,每天通勤就得八个小时,实在算不来账。所以在经济危机期间的县域经济,将会承接起基建拉动经济的担子,也会承接起给企业补充流动性的重任。这时候如果要问,是不是要炒县城的房子,我倒觉得大概率不会,钱都去抄了房子,那什么给企业补充流动性呢?况且县城的房子也难炒起来了,毕竟乡下还有几个年轻人?
所以,很多人问我怎么看县域经济,我倒是有个粗鄙但是却精辟的称呼——夜壶经济。就像当年的乡村经济和疫情初期的地摊经济,现在谁还提一嘴呢?
尽管从保财税和增加流动性两个角度出发,都有发展县域经济的必要,但是经济经济,规模上不去还谈什么经济,所以县域经济也必将是一个临时性的,阶段性的,过渡性的经济,而不是一个拥有长期生命力的经济。
给年轻人的一些启示就是:经济危机期间,大城市的压力可能会很大,县城可能会有些机会,但是千万别想着长远,当然这波县域经济最终会孵化成功一些产业,但是县城产业的厮杀,要比大都市商业竞争要残酷得多。
与此同时,企业和工厂,没有经济危机的时候也不见得好过,面对疫情和需求萎靡,想要活下去,必须要走上一条债务扩张的道路,不管是债务扩张补充了流动性,还是债务扩张增加了资产,甚至是债务扩张延缓了债务,只要能让企业活下去的债务,都是好债务。
加上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财政托管和重组的状况,以后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债务重组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那么很明显了,只有低利率和更低的利率,才能够支持企业去扩张债务,甚至重组债务;只有更低的汇率,才能够刺激外贸增长,保证外贸份额。这对普通人倒是没什么太大影响,毕竟普通人除了房贷没有什么债务压力,这主要对企业有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企业一般可以被分为四类:不做债务扩张、债务扩张提升产能、债务扩张重组债务、债务扩张改善流动性。其中通过债务扩张重组债务和增加流动性的,都是经营多多少少有问题的,最好别碰,要碰也慎重;不做债务扩张的,说明经营没有问题,但是需求饱和,应该以奶牛估值方式来估值;通过债务扩张提升产能的,大部分都处于新兴行业,如果销售额提升的幅度,大概等于产能提升的幅度,那么,这公司是潜在的大牛股。
而将债务视为产品的银行业,虽说是吃利差的,但是在这种环境下,随着贷款质量的下降和利差更薄,也势必过一段时间苦日子。
对内要稳定的东西大概就是以上,而对外要稳定的,不用想,一个是大宗供应,另一个是外贸出口。
一般来说,要稳大宗,先稳外汇。一说到外汇这美国就不困了,整天变着法儿地想搞掉中国的外汇,毕竟外汇是美国进行收割的关键。
然而现在毕竟是二般情况,全球都看出来美国现在的卦象叫亢龙有悔,中国的卦象叫或跃在渊,连沙特都忙着去美元化,卢布兑美元还屡创新高,所以在二般情况下,汇率能保也要保一下,但是主要的精力,应该是建立与原材料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协定,比如跟沙特换石油,跟阿根廷换粮食,跟埃塞俄比亚换矿石。而要达成这些目标,也还是要有一个大前提——保证稳定的生产。
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躺平,如果我们躺平了,我们赖以拉动经济的生产就会停转,这么一来,其他国家凭什么相信人民币在什么时候都能换到物资,凭什么跟我们建立双边互贸协定?
所以说,动态清零,与其说是我们对内的政治正确,倒不如说是我们对外的合作态度,不然的话,像日本一样,一边说要开放贸易,一边躺平防疫,到最后就是产能有限无法交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禧玛诺套件已经买不起了,国产套件趁机崛起。不过这倒也不是什么坏事,用张老板的话说,就国产货,稍微给厂家留点儿利润,他们就能把质量做得好到不敢相信,毕竟这么大的体量在这儿摆着。
所以,上海这波疫情,要批判性地看待,虽然影响了经济和民生等,但是也提前暴露了很多问题。毕竟我们五年之后又不是不活了,所以眼光要放长远。摆烂很容易,但就如同人生中的污点一样,沾上容易,洗掉很难,尤其还是在这种全世界都盯着的情况下。
而现在的汇率,也别太当回事,反正脱钩是早晚的事,美元现在这么坚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美元能买到中国的商品,到时候一旦脱钩,就跟现在的卢布一样,少了中间商赚差价,货币价值要重新估量的。
在“稳”的方针下,有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就会有需要拖一拖的问题,比如分配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人口问题等等。其实以上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分配问题,毕竟没有人是天生喜欢卷的。
之所以分配问题需要用“拖字诀”,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分配问题首先是跟美国的分配问题,其次才是人民内部的分配问题;
第二,在完成产业升级之前,我们的基本盘一直都是性价比。工人的工资,根本上来说还是来源于企业利润,没有利润,企业总不能亏本发福利;所以只有完成产业升级并利用技术优势获得超额利润,才开始有了怎么分配的选项,如果在此之前就解决分配问题,无异于春天播种的时候吃种子,买了头小猪仔还没养大就给炖了,天天下蛋的母鸡给煲了汤,当下是爽了,但是丝毫不考虑未来。
总结一下。好日子确实存在,它不是镜花水月,但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还很远,有些东西不是看到就能摸到,摸到就能拥有的。全面斗争即将到来,做好个人防护,熬过这个阶段,就是晴天。提前布局,等待天晴,即可收获。
2022年全国各地出现的房地产政策限购放松?
房地产的未来早就写好了!
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房价回归价位的五个阶段:
成交量暴跌——横盘博弈——高位阴跌——跳水暴跌——低位阴跌。
成交量暴跌
这分三种情况:
1,价格实在太高,大多数购房者掏空钱包都没法凑足首付,也没有足够的收入保证月供,导致多数人上不了车,房产只能在小范围内流动。
2,政策限制下的购房门槛,房价一直涨,泡沫实在太大,上面看到楼市的疯狂,预测到未来的风险,启动保护机制,人为控制购买。
3,供大于求,而需求持续降低,导致购买缩水。
1、3情况是这个流程的起始,也是目前的状况。
横盘博弈
成交量缩水,但价格没跌,购房者在观望,而房东也在犹豫,毕竟之前一直涨,现在房价恒定,现有的价格没人买,想套现只能降价,万一今年卖了,明年继续涨,岂不是亏?
而购买者看到这些年房价涨幅远高于工资,一旦上车,未来超过十年的生活极大压力,使得他们无比谨慎。又因为本意上对高房价无比痛恨,而周围人都恨之入骨,之前那种——有房才有家——的思维开始动摇,身边的女孩子们也对“有房”的条件渐渐放宽,大家都没那么想要有房了。
一个不降价,一个不敢买。
到了相持阶段。
高位阴跌
横盘博弈了一段时间,缺钱的房主绷不住了,想套现,只得降价,使得部分二手房开始下跌,而房产价值是由小规模的成交价格决定的,这部分下降一成左右的交易价拉低了整个市场。
而需求本来就不够了,购房者消化不掉这些年疯狂建造的库存,而这么大的库存下有无数人拥有投资目的的房产,他们之中经济能力不太行的房主无法面对自身的经济动荡,最后也只能卖房。
需求一直下降,而增加的降价出售量一直增加,且后者的总量超过了前者,这个时期市场呈现出一股奇幻的状态:
房产不好卖,但网上的价格依旧坚挺;
朋友圈的中介时不时发一些价格相当便宜的房产,实地看房也是真的,这些房最终都会被卖出去,但过几天又会出现类似的房子,加大购房者的犹豫;
普通不太缺钱但想卖房的房主,挂在中介的房产半天都无人问津,好在自己不急,那就耗着吧!
一个不太想卖,一个不太想买。
但这只是暴风雨前夕的宁静,只为下一个阶段蓄力。
跳水暴跌
此前卖房的房东,要么是小本投资者,要么是缺钱救命型,要么是举家搬迁类,在市场上的占比不大。
此前买房的客户,或是结婚无法选择,或是孩子上学被逼,少许刚需下的无奈,他们的总量一直减少。
现在出售量的大头来了,拥房巨大的资本家,身价不菲的投资客,破产边缘的房产商,收入降低的中产们。
楼市持续低迷,房产投资成了赔钱货,房产税部分出台,加大持有成本,亏损已达两成,每年还要掏钱维护,之前渴望奇迹,现在已成定局,留这破玩意儿何用?
你卖我也卖,你降我腰斩,买房是大爷,只要你给钱!
但还是没啥人买!
维持一个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完蛋了,剩下的只是多数的踩踏,和极少数的坚挺。
因为共识没了,房价一直涨的梦幻完全破灭,有房才有身份的观念彻底扭转。
生育率的继续下降,老龄化的节节攀升,躺平潮的大当其道,工资多年没涨,企业艰难存活,叠加男女隔阂下的低婚率,加之经济总量的微弱上升,使得买房这个玩意儿彻彻底底的成为了多数人根本不会谈的也不会想的事儿。
一个很想卖,一个就不买。
低位阴跌
十年的楼市萎缩,无数房产的空置,地产商多数破产,房产中介几乎绝迹,投资房产成为冷门,月供二字很少谈及,房子彻底成了边缘。
城郊的鬼城很多,夜晚时零星的看到些亮光,表哥住在那一块,有一次你到他家去玩,走在静悄悄的小区里,进入碰不到人的楼道,电梯来的特快,敲门时传来回声的空灵,都让你心跳加速,表哥开了门,你赶紧跑进去。
离开时你特意让表哥送你出门,他把嫂子叫醒,一起送你,嘴里说着:晚上很久没散步了。
表嫂说:散个鬼的步,你自己去,这地方,老娘最多再住一个月!
你回到家,住在租的房子里,这房住了三年,今年房租还降了半成,房东尤其热心,前几天厨房漏水,一个电话人家马上带人上门维修,末了还说:有事找我就行了。
你想,大学毕业时还好按住了父母买房的冲动,那会儿这95平米要一百万,现在住一个月才1300,这波赚大了!
第二天上班,朋友给你介绍女朋友,说那边父母是工薪阶层,自己是小学教师,人长的美,性格好,你有些心动,听到人家名下有两套房,一套叫星城国际,又一阵苦笑!
你心想着:MD,那是最后一波韭菜,五年前回光返照时的昙花一现,单价12000。
你问人家有没有贷款,朋友说:当初是一次性买的。
你说:还好不是贷的款,电话给我呢!
投资这个事50%靠心态,30%靠技能,只有20需要知识,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无法突破第一层,也就是 没办法把知识上升为技能,更不用说心态了,就比如说现在,我告诉你市场已经遍地是机会,遍地是黄金了,但是你却依然不敢进来捡钱。这就是人性在作祟。我们总说,投资没风险,没文化才有风险,学点投资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