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元跌破128,连跌了13天,为五十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暴跌。日元的RSI相对强弱指标接近90,也是有史以来最高之一。昨夜,日本央行称日元最近的暴跌“非常凌銳,有可能会伤及实体经济”。然而,日元仍旧义无反顾地暴跌,跌破了五十年的长期趋势线。
也是昨夜,美联储官员Bullard称“一次75个点的加息也不是不可能的,虽然现阶段并非基准情形”。之前,我讨论过94年那一次加息周期里,格老一次加息75个点的案例,并指出历史上美联储其实也有过鹰派的一面。这次,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市场共识认为是这次日元历史性贬值的原因。当然,这是最简单粗暴的观点。
当年广场协议之后,到罗浮宫协议,美元一口气相对于日元贬值了50%,日经飙升到历史最高点 — 直到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义无反顾地收紧货币政策。当时,三重野康的名声在日本商界真可谓是过街老鼠了。当然,日本的人均生活水平,自他之后就停滞了三十年。所以三重野康的货币政策虽然刺破了当时日本的资产泡沫,也让日本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
扯远了 … 我只是想说,作为美国的协同国,其实历史上每一次日元币值的变化,都和美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塌、广场协议、罗浮宫协议、95年的干预、安倍、黑田等等。在中国崛起之后至今,日本出口逐渐被中国出口代替。所以,这次日元币值的变化更多应该反映的是日本央行稳定价格水平的能力。或者说,作为一个大宗商品进口国,日本央行保持其货币购买力的能力。
然而,日本PPI由于进口商品通胀压力,早已飙升至40多年最高。因此,本轮日元购买力下降显然不是由日本央行控制的,而反映的更多的是俄乌局势、地缘政治、粮荒、供应链瓶颈等问题引起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如是,这次日元历史性贬值反映出来的、日本央行失去保持价格稳定的能力,就不难理解了。而黑田的货币政策选择其实只是顺水推舟。
同时,日元历史性贬值也反映了国际市场上美元供应的紧张。正常情况下,美联储可以通过美元互换机制向其它央行提供美元流动性。然而这次美国因为自身四十多年一遇的通胀自己也捉襟见肘。而商品价格的飙升吸收了大量的美元流动性。甚至,一些国际大宗商品做市商在现有的交易规则上,出现过难以或不愿为交易员提供信用的现象。
如果日元历史性贬值反映的更多的是日本央行的能力,而非其货币政策的选择,那么国际市场资产价格的再平衡,也渐行渐近了。
洪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