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专注周期理论研究

养猪产业信用、杠杆与周期

最近聊猪周期拐点的言论越来越多,其实一直奇怪周期和股票价值到底有什么关系。

都说万物皆周期,所谓周期一般指的是经济周期,通俗的说任何经济体都有经济发展的起伏,和投资,经济结构,货币政策,经济体负债结构等等都有联系。

人生成功靠康波周期,踏准节奏投资靠美林时钟。

因为经济周期一般都很长,几十年的周期一轮回,又分不同阶段,谁也不想在衰退期投资,所以就有了按周期配置资产。

很多人把经济周期理论套进了不同产业,本身套用就很牵强,因为产业特性各有不同,而且产业变革或升级的速度也不一样,把握产业周期投资本身问题很多,即便在不同产业景气度低迷期,也会有高预期的资本品种,而且是往往低迷期更体现出商业模式优势下的资本价值,很难说清楚是不是产业升级带来的产业景气变化。

所以对产业投资很难用周期视角赢,还是要用商业模式的预期价值能赢。

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猪周期,也不是经济周期,也不是变革和升级所致的产业周期,本质是农业周期。

农业周期特性通俗的说就是:供需本身平衡状态下,为追求利润率打破供需平衡带来的价格失去平衡。

比如种大蒜有一定利润率,平衡的利润率随着其它因素扰动变的没吸引力,种的人少了,供小于需,价格暴涨,又有种植的吸引力,种的人多了,供严重大于需,价格又暴跌。非要说这也算周期,那这就是所谓的大蒜周期。

农业作为古老的经济商业模式,和资本毫无关系,也根本没有资本属性。既不属于新需求,也无法提升效率,土地就那么多,产量就那么大,利润率就那么低。农民种的地仅够自己微薄的工钱,根本无剩余价值。

一个没有剩余价值的生意,哪个资本会去投资,注定无法资本化的商业模式。

农户养猪和种地一样,靠天吃饭,靠没有动物疫情养猪,靠价格好赚生活的钱,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找了份工作,没有剩余价值,养多了就要雇人,那就不合算。行情不好就亏钱,甚至倾家荡产,

“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意思养猪无恒产,就是不算资产,资产都不是哪来的资本属性。

显然看猪价给股票估值定价是很荒唐的事,等待猪价拐点买股票赚钱是完全没有资本定价依据的思维逻辑。依据所谓周期理论买相关猪产业的公司是说不通的投资逻辑。

谁也不会给农民的养猪资产给几倍市盈率的资本购买。猪舍是猪舍的钱,猪是猪的钱,负债谁也不会买。

猪周期不是对产业公司资本定价的依据,能给相关公司资本估值的依据只能是公司的商业模式。

就是把传统农业商业化,或者工业化。有突破周期的运营能力,颠覆农业特征的能力。有通过商业模式赚取剩余价值的能力,有提升生产效率的能力,去农业特性的能力。这些能力才具有资本估值的意义。

比如农户夫妇家庭农场一年养200头猪,每头猪赚200元,一年下来家庭收入4万,每人年薪2万。这些钱刚够生活,勉强糊口。这样的农场如何资本定价,谁也不会花几倍市盈率购买,资本价值为0,而一个公司如果一头猪长期稳定平均赚200元,那么就有了剩余价值分给股东,那么就可以给几倍市盈率,假如产能还能扩张,那么就能给成长性更高的估值。

互联网企业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交流的便利,产业开始都不赚钱,甚至烧钱,但是能力预期很有资本价值。并不是景气周期的盈利预期带来的价值,而是烧钱越多越有市场,也就越有价值,是商业模式的胜利,是颠覆带来的价值。

新能源汽车企业目前也都不赚钱,但是市值可跑赢很赚钱的传统汽车企业市值,也是这个道理。

没有任何一个产业靠天,靠产品价格阶段景气来给资本定价。否则炒一波之后就是一地鸡毛,那不是投资,就是赌博的筹码。

温氏股份牧原股份上市时间相差一年多,无论是分别从上市起始日到现在,还是两股票再上市同时期算,涨幅都相差几十倍。温氏上市6年走到今天还没有解放上市首日套牢的股民,股价还腰斩中,而牧原上市后翻了百倍。而两公司一样的产业中,恰恰是选择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带来了不同的经营结果。

最初温氏的出栏量是牧原的六倍,现在牧原是温氏的三倍。商业模式在上市几年中让经营结果相差几十倍。假如算盈利反差更是无法描述,预告显示去年赚七八十亿和亏损一百三四十亿。完全不在一个资本估值体系下。真不明白那些券商怎么能做出一样估值体系的报告。难道就为了自圆其说的周期?

温氏股份牧原股份都是经历了多个猪周期的公司,发展结果差距这么大,显然是用周期解释不通的,只能是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差异所致。

2019年四季度雪球论坛里争论最多的就是正邦与牧原谁被低估。当时正邦一派认为2018年正邦出栏700万头,牧原1000万头,正邦是牧原出栏的70%,为何当时的市值牧原是正邦的四倍。那时候头均市值口径深入人心。而如今正邦去掉增发的70亿市值后,市值仅为230亿,牧原是正邦市值的12倍。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谁低估得以验证。难道这是周期的结果吗?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想知道周期拐点,就是要找历史规律,套投资公式,不然找不到投资的锚。猪价本身是农户关心的事,预测猪价安排生产,避免损失,完全是农民伯伯猜天气的神棍套路,虽然猪价去年断崖式暴跌谁也没猜出来,但是不妨碍农民伯伯继续猜,可是资本市场为什么沦落到猜猪价投资的悲哀境地。

都想知道,那我就凑凑热闹,说说对猪价的理解,

养猪是门生意,投资这门生意,形象的表达应该是:

猪舍是厂房,能繁母猪是机器设备,饲料或者饲料原粮是材料,出栏的生猪是最终商品。

1,猪舍从来都不是影响猪价的基本要素,现在全国可养活猪的猪舍存栏不下10亿头产能,不仅是长期积累下的农户猪舍,还是最近几年建设的规模猪场,规模之大是永远去不完的,可猪舍对猪价影响几乎为零,对产能影响更是微不足道,如果想养猪可租赁猪场,租金单头年租金不会超过百元,各种规模的猪场随便选,很多低投入的猪场给钱就租,猪场转让更是折扣令人发指。所以厂房去不了产能,也不占用很大比例产业现金流,现在转让猪舍打对折都没人要,因为这个行情下,白送猪舍都亏钱。

2,能繁母猪就是生产设备,生产设备购买有成本,前两年高价时一头能繁价格五千元很常见,现在也要2000元左右,不仅如此,此设备关不了机,留着设备就是巨大的现金损耗,能繁吃的不是饲料,是现金流,现金流是商业的血,不赚钱的行情下,每头母猪都在喝生产者的血。

我了解到的不同产能是:作为优秀的家庭农户,200头能繁去年亏损60多万,单头能繁,或者说一台设备亏损超3000元。

1000头能繁的猪场去年一年亏损500万,单头设备亏损5000元。

温氏百万头头能繁规模亏损130多亿,单头设备亏损1万3元。温正新都保持在单头能繁设备亏损上万元。

3,饲料价格去年全年暴涨,严重占用经营现金支出,让整体生产预算额度抬高,严重影响生产经营秩序,被迫用出栏换现金维持经营。

4,前两年的高猪价利润期,产业进行养殖人员抢人大战,特别是有经验和责任心的师傅薪金越来越高,也让产业现金流损失很大。

接近两年的高猪价红利,让整体产业无论是猪舍的高成本投入,能繁的低效高价格,饲料价格和人员工资的大幅上涨,都让整个产业现金流饥渴,由于高猪价预期,从业者并不担心加大负债杠杆。

这种局面下,高猪价预期一旦落空,高杠杆产能首先感受到了负债压力,开始抛售生猪换取现金流,多米诺骨牌推倒第一块后,紧绷的产业现金流链条开始切换到踩踏模式。

养猪产业无法形成有效库存,当低猪价时,特别是猪价不能覆盖饲料现金成本时,尤其是猪体重越大肉料转化比越不经济,继续养,消耗饲料就是消耗现金,不卖猪只能持续消耗现金流,被迫只能参与踩踏。

越抛售猪价越低,猪价越低越会引发抛售,本来设计好的没什么风险的负债率,瞬间都出了问题,资金链一根接一根的断裂。

养猪产业破产是常态,易破产就是产业最主要特征,去年最为严重,淋淋尽致的表现了一把“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

举例:农户手里有资本金100万元,又借了100万,总计200万用于生产,由于高猪价30元以上一公斤的预期,不惜成本生产,每公斤成本高达20元每公斤,当猪价跌破20元时,不仅进入亏损,而且负债率开始同步提高。当猪价跌到15元时,整体亏损幅度25%,也就是200万总资产亏损50万元,但是净资产亏损50万元,此刻负债率秒变75%,假如生产成本25元,此刻已经血本无归。

清栏之时就是破产之日。

事实上去年四月之前专业育肥和二次育肥的产能,都是准备六月前后有空档期,猪价预期在30元以上,这批产能整体负债率相当高,想捞一把断档期高猪价,仔猪成本也很高,一般成本都在25以上,这批产能最为极端,100万本金再借100万做个短线,半年内都觉得能把钱还上且还有赚,结果都看到了,猪价四月淡季开始不符合高预期形成踩踏,六月踩踏最为严重,猪价暴跌,最惨的清栏后还不够还上负债,整体专业育肥产能一次现金流清零。这批产能已经没有钱继续经营,仔猪白送给这批产能都不敢接,因为没有六个月的饲料钱。后来的仔猪价格确实跌到了几乎白送的价格也无人要。

本来整体产业都觉得没问题的负债水平,由于踩踏,负债率迅速变的有很大问题,问题叠着问题,无限循环,最终整体产业负债率高到无法收拾,杠杆率高到无法想象。

从负债表比较看更能说明问题,2018年三季度绯闻开始到去年三季度,温正新不断加杠杆,负债额分别增加443、314、654亿元,负债率分别从33%、67%、42%提高到62%、75%、65%,而反映经营效果的净资产则只从344、66、272增长到384、147、462亿元,扣去期间融资的85亿(正邦)、40亿(新希望),增幅只有12%、-6%、55%,而牧原在负债率基本保持不变情况(56%到58%),增加的824亿元负债使得净资产从123增加到715亿元,增幅高达481%。

以上是截止去年三季度得负债水平,根据四季度猪价,和温氏的业绩预告,年底温氏的负债率已尽接近70%,正邦肯定80%以上,新希望也会接近70%,假如今年一季度猪价仍然无起色,三家公司负债率根本无法描述。

上市企业融资能力强,对于非上市产能无法想象这么高的负债率还如何经营。

高猪价预期之后的断崖式猪价下跌,完全改变了产业的杠杆率,融资炒股的人都明白担保率的变化对持有者的心里压力。也都明白一旦卖出,再无信用买回筹码,即便股价再跌,下跌处的空间利润也和你没有关系,因为你已经没有信用额度,去的不仅是杠杆,去的最终还是信用。

当下春节前,整体产业还在踩踏过程中,特别是养殖户春节前还债的传统下,最后一批被踩踏的人走在出局的上。

去年整体是供需平衡的,从屠宰量看并没有超过2018年,理论上猪价应该至少保持在成本线附近,但就是产业整体养殖成本过高,产业被迫高负债引发踩踏,又引发信用踩踏,猪价被压的10个月抬不起头。

产业债务水平越来越高,杠杆率越升越高,债务已经无法解决,引发的问题是整体产业融资信用几乎归零,无论何种形式的产能融资信用都在历史最低点

产业能繁多少永远是个迷,依据能繁看产业去化程度,猜测周期拐点肯定失效。

产业负债率变化,杠杆率变化,融资信用情况,可以清晰的看出产业未来现金流的状况,现在产业是负债率去产能,高杠杆去产能,信用危机条件下去产能,现金流枯竭去产能。

以上逻辑成立,踩踏结束之时,就是产业现金流枯竭之日,也就是猪价周期强力反转时刻。

讲个最极端的例子:去年出栏第二的正邦,2018年三季度末,净资产接近70亿,负债130多亿,总资产200亿,截止去年三季度净资产140多亿,负债450亿,总资产595亿,假如去掉融资增发的70多亿资本金,净资产还是70亿。而融资增发70亿时大股东股权质押的负债,正邦集团整体净资产没有变化。根据温氏公布的年报预期,四季度基本还是月亏10亿,季度亏损恐怕还是30亿,假如今年一季度猪价还如此低迷,正邦怕是继续月亏10亿。那么到一季度末,正邦体系已经只有10几亿净资产,负债高达450亿,这个杠杆率怎么算,不会了。非要说这样的负债率还有融资信用,那就侮辱智商了。

从正邦负债变化可以推演,即便猪价上涨,正邦依旧解决不了偿债问题,债务高杠杆的惯性非常巨大,仍然要继续偿债损失现金流,仍无剩余资金恢复产能。

整体产业基本如此,猪价反转,还要迎来一波涨价去产能。猪价越涨,偿债压力越大,债主越会登门拜访。

非瘟高猪价改变了产业生态格局,正如2015年股市杠杆引发的大牛市一样,最终结果整个市场信用踩踏,信用枯竭,就算国家队救市,还是股灾1.0到N.0不停踩踏。股市用了五年才消化了信用危机。特别是那轮牛市的创业板,如果不是新能源权重,至今股指还在泥潭里。

猪周期如果是产能去化的结果,可能周期拐点并非传统能繁指标能解释的,这一次更重要的是债务和信用踩踏所致,而且惯性极大,非常缺猪时猪价可能还是起不来,而猪价涨起来可能还在去产能。

对于公司投资,回避债务踩踏和猪价开涨还在去产能的公司,介入没有信用踩踏,猪价上涨又能赚取红利和暴利的公司。

所以周期是周期,周期本质不一样,猜对了周期可能还会掉入深渊。

从过去几年的经营结果看,养猪商业模式成长与毁灭已经验证,有些商业模式就是价值毁灭,已经不是估值的问题,是如何妥善退出的问题,如果我们脑子里只有周期概念,再加上板块固化思维,怕是要吃大亏。

周期无法资本定价,我们能资本化的只有商业模式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康波人生 » 养猪产业信用、杠杆与周期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