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波”即康波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后,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长周期。在康波周期中,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并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快速发展,迎来繁荣期;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
完整的康波周期为50多年,人生基本上只能经历一次或最多两次康波机会,以分享产能与技术革新周期的红利。例如1783年到1842年的“产业革命”;1842年到1897年的“蒸汽和钢铁时代”;1897年开启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20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对于投资来说,顺周期者昌,逆周期者亡。
资产价格里最核心的两组投资标的,就是大宗商品加黄金,房地产加艺术品。大宗商品的附属物是黄金,房地产的附属物则是艺术品。中国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周金涛对此的判断是:大宗商品十年的大牛市在2011年已经结束;中国的房地产在2013年10月之后,景气指数明显下滑,2014年可以确认为地产周期的大拐点,叠加了地产长周期衰退和结构性“红利”的衰退,未来4~6年将面临更大的风险释放。
康波的核心观点就是全世界的资源商品和金融市场会按照50-60年为周期进行波动,一个大波里面有4个小波:繁荣、衰退、萧条、回升,也就是美林时钟的理论基础。另外一种分法也可以再细分为9个小小波:复苏、扩张、过热、爆炸、见顶回落、反弹、回落、崩溃、打底。
康波的最大用处,就是基于对经济和市场的研究调查,对宏观经济和细分经济领域的走势进行判断,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就是在波谷低吸,在波顶高抛,在波澜不惊的时候趴着别动。
除了康波周期,还有一个短周期基钦周期和中周期朱格拉周期。
基钦周期
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
基钦周期也叫库存周期,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1890年到1922年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统计资料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从而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把这种2一4年的短期调整称为“存货”周期,在40个月中出现了有规则的上下波动发现了这种短周期。
朱格拉周期
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一般认为三个基钦周期组成一个朱格拉周期。
朱格拉认为,存在着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社会经济运动三个阶段中的一个,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与萧条。三个阶段的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周期现象。
他指出,危机好象疫病一样,是已发达的工商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程度内,这种周期波动是可以被预见或采取某种措施缓和的,但并非可以完全抑制的。他认为,政治、战争、农业欠收以及气候恶化等因素并非周期波动的主要根源,它们只能加重经济恶化的趋势。周期波动是经济自动发生的现象,与人民的行为、储蓄习惯以及他们对可利用的资本与信用的运用方式有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