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发扬康波理论,他的三周期嵌套理论,成周金涛的预测法宝。
熊彼特的视角很宏大,他想构建一个既可以涵盖均衡之确定性,也可以涵盖非均衡的非确定性。这是不是一种很超前的混沌视角?混沌理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在无序中含有小级别的有序,在有序中也含有小级别的无序;如果你感到无序了,扩大或者缩小一个周期即可又找到有序。总之,你不可能在一个周期里永远处于有序状态,也不可能永远处于无序状态。
在熊彼特那个时代,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都是“均衡之确定性”,他们其实也发现了“非均衡的非确定性”,但他们对这种“不确定性”感到无能为力。熊彼特的思路是,如果微观上出现“无序的不确定性”,从更大的周期视角来打量即可。他毕生都在追求历史和经济学的统一,当他为此寻找灵感时,将目光投向了康德拉季耶夫的理性历史和统计学应用研究。
康德拉季耶夫的贡献是发现了一个大约50-60年的长周期,熊彼特的贡献是用“创新理论”为三个周期找到了一种理论解释,并用这三个周期构建了一个涵盖短期、中期、长期的经济视角。这三个周期分别是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朱格拉中周期、基钦短周期。他根据这三个周期构建了一套“三周期嵌套理论”。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经济发展的结构是“三周期嵌套”。下面我们来详解他的“三周期嵌套理论”,这是周金涛大师分析股市、大宗商品的法宝。欢迎订阅本专栏。本专栏追根溯源,详解了东西方先哲们对周期探索的成果,追寻了经济周期运行背后的动力,并将其与股市一一对应起来;最后,我们还会根据周期理论,推断出牛市里上涨确定性最高的板块,助力大家更好地拥抱大牛市,不负经济周期给我们的恩赐。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经济发展的结构是“三周期嵌套”。他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对于经济发展的结构,熊彼特指出,每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熊彼特认为,这三种周期种的任何一种,都与一定的“创新”活动机密相连,尤其是长周期与重大“创新”集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
①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
②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
③1898年以后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也研究和发展了创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门施、弗里曼、克拉克等用现代统计方法验证熊彼特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创新理论,被称为“新熊彼特主义”和“泛熊彼特主义”。
当然,熊彼特的理论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①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创新,也指出长波周期与中波周期都能用创新来解释,但短期的经济波动难以用创新来解释;②创新能带来经济繁荣和经济增长,但什么样的创新、发生在什么领域的创新才能担此重任?熊彼特并没有指出。
庆幸的是,熊彼特未尽的论述,在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理论中得以完美解决。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就解释了创新推动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①发生在非主导产业的创新活动,并不能带来经济的繁荣;②发生在主导产业的创新活动,才能使得经济脱离长期趋势,迈向繁荣;③有一些创新领域,开始时影响甚微,但有可能会逐渐形成主导产业,称为繁荣的基石,也成为长波的基础。什么是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那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是那些对整个产业链起到重要影响的、具有强大扩散效应的产业。
经过罗斯托的补充之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三周期嵌套结构”依然是用来分析经济周期的重要方法和理论。总之,瑕不掩瑜,人类对经济的研究本来就是一场接力赛,康德拉季耶夫接过了恩格斯的棒子,发现了长波周期;熊彼特接过康德拉季耶夫的棒子,用“创新理论”解释了长波周期;罗斯托则用“主导产业理论”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打了一个补丁,让熊彼特的理论焕发了生机。上述这些大师们都专注于经济领域的研究,这让康波等周期一直高居经济学界的“庙堂”之上,与我等普罗大众的投资关联不大,直到周金涛把康波理论带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