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专注周期理论研究

第13章:两种康波周期划分法看透历史迷雾

周金涛让周期成为显学,两种康波周期划分法,让我们看透历史迷雾。

2018年A股整年下跌,中信建投的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去世时的遗言再度在网上刷屏,“在2017年到2019年可能发生流动性危机……2019年出现最终低点,那个低点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低”。在这一年,“周期论”也成为了一门显学,世人言必谈“周期”,并把周金涛的名言“人生发财靠康波”挂在嘴边,但鲜有人去通读周金涛的研究报告,去深挖周金涛做出那些预言背后的逻辑。

为了满足世人的猎奇心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涛动周期论》,将周金涛生前的16篇研报、1篇演讲稿和若干语录装订成册出版。若通读过周金涛的系列研报如《周期之轮》、《三周期嵌套》,你会发现这本书十分鸡肋,它主要是展示了周金涛曾经的一些重大预言报告,而没有完整地展示周金涛预言的逻辑,更没有系统地展示周金涛的理论研究成果,即:如何用经济指标去预判市场。

虽然周金涛的名言是“人生发财靠康波”,但实际上他对中周期(朱格拉周期)、短周期(基钦周期)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50-60年太久了,大约10年的中周期和3-4年的短周期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投资。周金涛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了,“股市发财靠基钦”。本文将追根溯源,重点讲解康波的内涵、熊彼特的三周期嵌套和中国布道者周金涛的研究成果。

康德拉季耶夫——康波理论的鼻祖

康德拉季耶夫的全名是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康德拉季耶夫,简称为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于1892年3月4日出生于科斯特罗马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年轻时就读于圣彼得堡大学,主要是向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学习。毕业后,他最初的职业生涯主要涉及农业经济学、统计学和食品供应等重要问题。

十月革命后,他潜心于学术研究。1922年出版了周期理论著作《一战前后世界经济及其进展》。1923年他受到列宁的重视,参与制定苏联农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为了研究清楚资本主义何时崩盘,推算出大家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时代的时间,1924年他身负重任的游历了英、德、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苦心收集各国实证统计资料(价格、利率、进口额、出口额、煤炭和生铁产量等)。在按时间顺序统计后,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年到60年、平均为50年的长期波动,每个波动周期都可以被划分成回升期(improvement/expansion)、繁荣期(prosperity/boom)、衰退期(recession)、箫条(depression)四个阶段。这就是后来康波周期理论的雏形。

让人遗憾的是,在他游历西方期间,器重他的列宁去世,这为他后来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康德拉季耶夫访问回国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研究,认为苏联应该优先发展农业,消费品轻工业应该优先于重工业的发展。大家要知道,这个意见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策是相左的。1927年斯大林站稳了脚跟,发起了一系列的清算运动。次年,康德拉季耶夫被逐出“联谊协会”领导层,并受到莫须有的指控。1930年7月被捕,斯大林指示立即执行死刑。

最终康德拉季耶夫被判入狱8年,从1932年开始服刑。在狱中,虽然健康恶化、条件十分艰苦,但他继续研究,并计划完成五卷写作计划,涵盖统计学、社会科学方法、长波以及其他问题。但这一切都没能如愿,1937年斯大林的清洗达到高潮,1938年9月在康德拉季耶夫刑期还未满时,他遭到了第二次审讯,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那一年,他才46岁;大约40年后,在1987年他才被平反昭雪。

康德拉季耶夫的一生非常短暂,其学术生涯更短暂,从1922-1932年才十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十年间,他爆发出了惊人的才华。他的名字为何没有同时期的马克思、凯恩斯、熊彼特、马歇尔这些经济学家有名?因为他成名后就入狱了,很多经济会议找他开会找不到他的人。此外,他绝大部分作品在生前都没有出版,他1922年的论文直到1979年才被完整的翻译为英文出版,1925年的论文直到1984年才出版。他的名气仅仅是靠在国内出版的几本小册子流传开的,即便是对他推崇之至的熊彼特,也仅仅是读了1925年论文的美译版和一些错误百出的译本。

库兹列茨是为数不多读得懂俄文的经济学家之一,因为他是俄籍美国人,在1920年去美国留学后就没回去了。他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97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哥们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读懂俄文,并知晓康德莱季耶夫原创性贡献的人。但遗憾的是,他除了偶尔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外,并没有腾出时间来系统翻译康德拉季耶夫的著作。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背后的规律

康德拉季耶夫的贡献并不仅仅发现了一个平均50年的长期波动,还在于他发现了这个波动背后的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预言了后来的经济大危机。这个平均时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在康德拉季耶夫之前,已经有人开始注意到了,比如写《资本论》的恩格斯隐隐约约发现了这个长周期,但他并没有深挖下去。康德拉季耶夫则是打破砂锅挖到底,发现经济长波演变的背后,是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他设计了长波的第一张精确时间表:

①第一次长期波动:上升期18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到1810-1817年
下降期1810-1817年到1844-1851年
生产力变革:纺织工业和蒸汽机技术
②第二次长期波动:上升期1844-1851年到1870-1875年
下降期1870-1875年到1890-1896年
生产力变革:钢铁和铁路技术
③第三次长期波动:上升期1890-1896年到1915-1920年
下降期从1914-1920年开始
生产力变革:电气和重化工业

在时间方面他认为不可能确切的把长周期的转折点固定在某一个年份,在分析统计数据是允许存在5-7年的误差;另外,总结出这张时间表后,他推断“在长期波动的上升期,即在经济力量的扩展高度紧张时期,一般会发生灾难性的和广泛的战争和革命”。根据他这个思路,我梳理了一下后发现,在繁荣期容易发生内战,在衰退期、回升期容易发生外战。统计如下:

康德拉季耶夫1930年被捕入狱,1938年被枪决,他并没有机会看到第三个长波的结束,也未能推演出未来的第四波、第五波。

很多经济学者沿着他的步伐,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了不同的长波时间表。有两种划分法十分具有代表性,具体分析详见下文。

欢迎订阅本专栏。本专栏追根溯源,详解了东西方先哲们对周期探索的成果,追寻了经济周期运行背后的动力,并将其与股市一一对应起来;最后,我们还会根据周期理论,推断出牛市里上涨确定性最高的板块,助力大家更好地拥抱大牛市,不负经济周期给我们的恩赐。

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康波划分法

很多经济学者沿着他的步伐,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了不同的长波时间表。有两种划分法十分具有代表性:

第一种划分是荷兰经济学家雅各布范杜因,他吸收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划分法。熊彼特在世时是这样划分的: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0年,是纺织工业和产业革命时代;从1840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代;从1897年到20世纪50年代,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

这三个周期的驱动来自创新,分别是“纺织工业”的创新动力、“蒸汽和钢铁”的创新动力、以及“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的创新动力。雅各布范杜因在熊彼特去世后划分出了第四波和第五波,并把每一波的每个阶段细化了,如下图所示。其中,第一波的繁荣被拿破仑战争中断,时间为1802-1815年;第三波的繁荣被一战中断,时间为1913-1920年。范杜因将康波推到2005年就没有了。

此外,还有一种以“大国博弈”为时间尺度的划分,如下图:

这种划分法认为,每次康波周期都伴随着一次主要的技术革命,并带来社会经济大力发展。同时,每次康波周期均有较大新兴经济体加入资本主义循环体系,主要表现如下:

①第一次康波周期新兴强国德国法国对英国发起挑战,一战和二战均失败。
②第二次康波周期美国开始强大起来,并在二战后成为全球主要债权人,逐渐取代英帝国成为全球经济金融主导国,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③第三次康波周期日本加入资本主义体系,逐渐在经济上取得对美国的一定优势,但受制于政治军事约束,最终无法挑战美国的金融货币霸权。
④第四次康波周期中国加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美国的经济金融主要挑战国。

主流经济学界广泛接受了雅各布范杜因的划分法,因为他的划分法不仅在前三波的时间上忠于康德拉季耶夫,而且其划分依据与康德拉季耶夫也是一脉相承的。我认为这得益于熊彼特的贡献。熊彼特是康德拉季耶夫的铁粉,他们其实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遗憾的是,熊彼特开始喜欢上康德拉季耶夫时,康德拉季耶夫正在监狱里服刑,这导致他们从未见面也从未交流过。

但这并不妨碍熊彼特在西方经济学界推广康德拉季耶夫,而且熊彼特也不是完全照单全收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而是将其与朱格拉中周期、基钦短周期结合起来,组成三周期嵌套,并且将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细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回升期,这比康德拉季耶夫的上升期、下降期更具有实用性。另外,“康波”这个名字也是熊彼特取得,他喜欢用发现者名字来命名其周期,比如还有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库兹列茨周期。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康波人生 » 第13章:两种康波周期划分法看透历史迷雾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