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专注周期理论研究

第12章:为何股市量能涨到一定地步就会见顶?

为何人口触及红线会现分裂?为何股市量能涨到一定地步就会见顶?

人口数量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是不是人口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国家人口的数量,必须要在各种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尤其是土地、粮食。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我们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我们的国家依然实施着非常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圈定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土地粮食仅仅是最低层次的保障,再高一级要保障就业的承载力,再高一级要保障医疗教育的承载力。人口规模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我们从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替中可以管中窥豹。

在研究中国大分裂与大一统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以下人口数据来自于1998年张呈琮教授出版的《中国人口发展史》,为了直观易记,我将数据进行了四舍五入的处理,仅保留了整百数):

①在和平时代里,当人口增长到一定规模,超过了我们土地生产粮食的负荷时,一个很小的天灾或人祸就能灭掉一个大一统。

如西汉人口由1500万发展到5900万,饥荒引发了绿林起义。东汉末年人口涨到6000万,饥荒引发黄巾起义。大唐人口由2000万激增到5000万,出现了安史之乱。此时的人口红线是5000万-6000万。

北宋人口由1628发展到1亿后崩盘,下降到了3100万;南宋和金朝并立,人口由3100万增长到1.1亿后崩盘。元朝由1064涨到8000万崩盘;此时的人口红线是8000万-1亿。清朝人口由6000万涨到4.3亿,到1864年太平天国结束时剩下2.6亿,14年损失了40%的人口,当然,以前的红线不适合现在了。

②在大分裂走向大一统时,如果人口不出现锐减,这个大一统王朝很短命;只有经历人口出现一半以上的损失,新的大一统王朝才会长久。

如战国时期总人口约3000万,秦朝统一时全国人口2000万,下降的不够,楚汉争霸将人口减到1500万之下,比战国时期减半,才迎来西汉王朝。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人口由5900万变为2500万,损失一半后,东汉才稳住脚。南北朝时总人口共4000万,隋朝初年总人口3000万,下降的不够,导致这个王朝与秦朝一样很短命。十年战争后,人口降到2000万,比南北朝减少一半,大唐建立。元朝末年最高峰的8000万下降到1064万,明朝大一统出现。

由此可见,很多皇帝当了亡国之君并不是他们无能,而是土地的承载力及粮食产量有限;很多昏庸无能的皇帝日子过得很滋润,是因为人口还没有触及红线。中国在过去的30年能够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最该感谢的人应该是袁隆平。

通过上面的人口趋势图,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异象:清朝时期中国依然是农业社会,国土面积与明朝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那时中国的科技也没有起步,为何那时候的人口出现了迅猛增长,并远远突破了人口红线1亿的大关?为什么人口触及历史红线会出现分裂?为什么股市成交额涨到一定地步就会见顶?为什么人口只有损失到一半以上才会出现大一统王朝?为什么股市成交量形成极端地量才会见底?详见下文解析。

欢迎订阅本专栏。本专栏追根溯源,详解了东西方先哲们对周期探索的成果,追寻了经济周期运行背后的动力,并将其与股市一一对应起来;最后,我们还会根据周期理论,推断出牛市里上涨确定性最高的板块,助力大家更好地拥抱大牛市,不负经济周期给我们的恩赐。

清朝时期中国依然是农业社会,国土面积与明朝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那时中国的科技也没有起步,为何那时候的人口出现了迅猛增长,并远远突破了人口红线1亿的大关?这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引起的:甘薯、土豆、玉米从美洲转道欧洲流入了中国。

土豆、甘薯和玉米对生长条件没什么特殊要求,可以在山地丘陵等地种植,土豆甚至还可以种在高原地区,甘薯和玉米的种植也不受海拔的影响。这些品种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就流入了中国,可能是口感不好,并没有引起中国人的重视。直到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由于人口增长,这三种美洲高产作物才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种植,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中国人解决了粮食问题后,又开垦了更多的山地和丘陵,导致人口更加大规模增长。

建国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中国人口在1981年一举突破了10亿大关,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计划生育”才停止高增长。现在有很多人抨击计划生育政策,这是有失偏颇的。无论是从当时来看还是从现在来看,那个政策没有错,而且是非常合适的。现在人口进入低增长,主因并不是计划生育政策惹的祸,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生产力有限的当时,如果中国人口失控,会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吃饭、就业如同两座大山压在中国头上,让国家无法腾出手来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纵观日本欧美各国,他们从来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但人口增长率大大下滑,有些国家甚至进入了负增长,可见计划生育不是阻止人口增长的主因,主因是经济发展会导致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大幅提高。现在社会上不是流行一句话吗?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此外,经济的发展让女性更加独立,也让人们的生活目标多元化,生孩子不再是唯一的需求。

本小节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复盘,来讲解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性。本该就在这里画上句号,但是职业习惯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股市里资金对行情的承载力。资金对于股市,和人口之于国家,道理其实是相通的,如下:

长期关注混沌之家的朋友应该有印象,我们在2016年至2017年用混沌交易法,精准的预判了大盘每一个波段的顶与底,秘诀就在于量能。当时我们总结过一个规律,当大盘成交额突破3300亿元时,是见顶征兆;当成交额跌破1300亿元时,是见底信号。

为什么人口触及历史红线会出现分裂?为什么股市成交额涨到一定地步就会见顶?为什么人口只有损失到一半以上才会出现大一统王朝?为什么股市成交量形成极端地量才会见底?

两个看似不同的领域,道理其实是相通的。人多(成交额大)意味着分歧大,继续统一(上涨)的难度就会加大,分歧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散伙。散伙后的队伍想要继续统一(上涨),必须得将分歧者清理干净才行,清理的不够彻底,就是秦朝和隋朝的下场,统一(上涨)都会夭折,然后继续混战洗盘,清理队伍里的败类;当意见统一后,人心才形成合力,大一统(上涨)就出现了。大一统(上涨)的时间久了,队伍变大了,分歧再度出现,再度洗盘混战,直到人心团结一致,如此反复。

在统一王朝里,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潜在的叛徒;人口减少一半,才能降低叛徒的绝对数。在股市里,每一个持股者都是潜在的叛徒,因为他们有抛售的股票与动机;每一个空仓者都是潜在的多头,因为他们手里捏着的是钱。

在2016-2017年慢牛行情里,大盘成交额的红线是1300亿元,天花板是3300亿元。每当成交额跌破1300亿元,股指就会绝地反击出现反弹,成交额每次涨破3300亿元,就会面临追涨资金枯竭的尴尬而回落。到了2018年,大盘成交额的红线下滑到1000亿元,天花板下滑到2000亿元附近;成交额跌破1000亿元,股指会出现反弹,量能跌得越深,短线反弹的动能就会越大;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意味着反弹行情曲终人散,量能放得越大,行情死得越快。

2018年大盘成交额的红线、天花板远远低于2017年,这说明很多人在下跌中被消灭了。为什么大盘成交额跌到了1000亿元之下A股还没有发动大行情?因为消灭的人还不够多。在2019年必然有一波非常惨烈的杀跌,将内心蠢蠢欲动抄底的资金全部斩杀干净,股市才会见底。只有把抄底资金斩杀干净,主力才能拿到足够的筹码、主力在拉升时才会避免被目光短浅的资金坏事。

回到正题,前面我们讲解人口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人口必须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解“婴儿潮”引发的一系列投资机会,和人口红利之数量红利与质量红利。

赞(1)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康波人生 » 第12章:为何股市量能涨到一定地步就会见顶?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