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专注周期理论研究

第7章:凯恩斯主义一种神秘的力量

凯恩斯主义失效了!一种神秘的宇宙力量主宰着经济周期。

约瑟夫熊彼特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但他并不是“奥地利学派”的成员。熊彼特虽然与凯恩斯同年出生,但是他极为反感凯恩斯的学说,并一生都在与凯恩斯斗法。他们在学术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凯恩斯认为经济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收入增加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熊彼特认为凯恩斯低估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稳定性,低估了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低估了企业家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力。他的观点有点倾向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这两位大师既惺惺相惜,又互相看对方不爽,用“既生瑜,何生亮”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但在上个世纪的两大世界大战期间,没人比凯恩斯更有才气、更精明,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精明机智、锋芒毕露的诡辩者;熊彼特则表现得平淡无奇,他动作迟缓、面貌丑陋,但他富有智慧。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学术影响上,熊彼特最终还是输给了凯恩斯。

教科书上给出的解释是,在他们两者斗得不分胜负的时候,熊彼特准备撰写一本关于经济不稳定问题的书,主要是整合经济周期理论,原计划在1935年之前完成。但这本书越写越长,在1935年时连一半都还没写完,最终在1939年才完结出版,这本书叫《景气循环论》。但是,凯恩斯抢在1936年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巅峰之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他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凯恩斯吸引走了。熊彼特知道自己的行动太迟了,他的书出版后才卖了一千多本。学术界对熊彼特的理论已经没兴趣了。

我认为上述原因只是次因,凯恩斯之所以能够大红大紫,熊彼特之所以无人问津,最主要的原因是凯恩斯的理论正好迎合当时世人的胃口。这两位大师斗法的背景是1930年爆发了历史性大萧条,在1935年时大萧条已经持续了5年之久,人们饱受经济危机的摧残,期望降临一位救世主。凯恩斯主张国家用“有形之手”来刺激经济,让国家充当“救世主角色”;而熊彼特主张让市场用“无形之手”自己调节经济,政府即使去干预经济作用也不大。所以,凯恩斯的学说很受欢迎,也得到了很多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这导致“凯恩斯学说”成为了一门显学。

熊彼特错了吗?我这样打一个比喻吧: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本质与人类发生感冒一样,人感冒了其实不管吃不吃感冒药,都要经历发烧、鼻塞、咳嗽过程,一周后就会自愈。有些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发烧了就赶快吃药;有些人心里承受能力强,不吃药,让自身的免疫力去杀死病菌。经济危机的道理也是这样,不管政府是否出手刺激,经济里的脓疱不被挤清,就难言好转。所以,高明的政府会表面上刺激经济给民众以希望,暗自里使劲挤脓疱,加速经济提前出清毒素从而见底。我们的国家在2018年下半年做的就是这种事。

后来历史证明熊彼特没有错。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大行其道,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更是把凯恩斯推向了神坛。但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再度出现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怪相,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这时与熊彼特观点一脉相承的弗里德曼站了出来,他认为政府的干预只能让情况变得更坏,应该让萧条自行结清自己;让市场冷静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去碰壁,而不是人为的降温。其理论和哲学对里根总统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种“放任自由”的搞法在2008年又失效了,于是大家又捡起凯恩斯的那一套,搞起了货币放水和财政刺激;到2018年又发现货币放水过度了,各国又开始收紧“水龙头”开始去杠杆。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思潮其实就是一个摆钟,“左”过头了就会倾向于“右”,“右”过头了就会怀念“左”;这里的“左”指的就是“国家用有形之手调节”,“右”指的是“市场用无形之手调节”。所以,凯恩斯与熊彼特其实是两种思潮的代表,没有孰优孰略,但总体上熊彼特的格局要大于凯恩斯。凯恩斯当时虽然胜出了,但聪明只能赢得一时,智慧才是天长地久的。熊彼特在经济周期方面有何贡献?又是什么主宰着经济周期性波动?详见下文分析。

欢迎订阅本专栏。本专栏追根溯源,详解了东西方先哲们对周期探索的成果,追寻了经济周期运行背后的动力,并将其与股市一一对应起来;最后,我们还会根据周期理论,推断出牛市里上涨确定性最高的板块,助力大家更好地拥抱大牛市,不负经济周期给我们的恩赐。

话说回来,熊彼特在经济周期方面有何贡献?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创新理论”及肯定“创新”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1912年他就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肯定“创新”的作用,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但真正奠定他江湖地位的,是1939年出版的《景气循环论》。“景气循环”也称“商业周期”,这是熊彼特最常为后人引用的经济学主张。

在他的“创新理论”里,他认为企业家创新会导致经济出现繁荣,小创新引发小繁荣,大创新引发大繁荣。这里面就包含了三重意思:第一,企业与企业家是市场的主体,是他们的创新才引发经济走向繁荣,政府的刺激只起到辅助作用,所以“企业创新”体现的是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第二,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市场众多因素搅合在一起发酵的产物,所以,创新也具备周期性,这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繁荣。第三,每种创新的威力不同,引发的繁荣级别也不同,故,所有的创新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分门别类;同样,经济周期也应该分门别类,不能等而视之。

如何将威力不同的“创新周期”与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分门别类?经过反复的探索与试错,他天才般的把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朱格拉的中周期、基钦的短周期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三周期嵌套理论”,并分别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三种周期。之前在经济学界籍籍无名的朱格拉与基钦,和他们所发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大放异彩,康德拉季耶夫也开始被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

熊彼特指出,每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①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②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③1898年以后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

可惜他这套理论当时无人问津,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被人们所重视,并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和光环,但他已经看不到了。他于1950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失败、灾难和失望。他过着一种矛盾的生活,从事着一种矛盾的事业。他思考着矛盾的思想,写着充满矛盾的著作。……然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这些失败的事业作为整体却是一种成功。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约翰劳打开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潘多拉魔盒”,朱格拉、基钦、库兹涅茨、康德拉季耶夫等各自发现了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熊彼特认为是创新活动导致了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凯恩斯认为是有效需求不足,弗里德曼认为是货币供给失衡。

关于经济出现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学家们的重点研究对象,其中,马克思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马克思认为:

①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就处于一种周而复始、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的周期性运动里。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资本投资的时间虽然早晚各异,但危机往往是大规模投资的起点。
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上述四位经济大师对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出现的原因表述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即:供给侧与需求端失衡。试问,是什么导致了“供给侧与需求端失衡”?答曰:是一种来自宇宙的神秘力量,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在我们人类目前的认知里,这种神秘力量是太阳黑子,正是太阳黑子周期性的增减,导致气候出现周期性变动,导致农业出现周期性丰收,导致人类情绪出现周期性起伏,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荣衰,导致地壳运动和自然灾害出现周期性规律。

当然,道可道非常道,以我们人类目前的认知,最高只能追溯到太阳黑子周期了;不排除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后会找到更大一级别的原因。在爱因斯坦没有提出相对论之前,我们是通过牛顿的三大定律来认知世界的;在更大级别的原因没找到之前,我们用太阳黑子周期来预判经济周期,可以算是最先进的方法了。下面我们再来详细讲解太阳黑子周期。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康波人生 » 第7章:凯恩斯主义一种神秘的力量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