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居然周期性发作!康波理论横空出世,股市苍生不再迷茫。
针对经济危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亨利桑顿、卡尔马克思等一大批经济学家涌现出来,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经济危机,并向政府献言献策。法国有一位医生也加入这个行列,开始研究社会问题。他在调查法国经济波动数据时,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发现:经济危机居然是周期性发作的!
为什么说他的发现具备颠覆性?因为其它经济学家都把危机的出现当成一种偶然现象,或者是政府犯错才导致的危机。他们普遍认为繁荣才是必然的、是正常的、是持久的,危机则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只要把经济规则的护城墙筑得足够高,任何政策失误或者意外就不会冲击到经济,这样经济就能出现永久性繁荣。
正是抱着这种观念,众多经济学家都在微观上找原因,比如货币的供给、利率的高低、货币的流通速度、投资与储蓄、消费与生产等。他们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微观经济学。朱格拉同志与他们不同,他是从全局出发,发现危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繁荣诞生了危机的种子;当繁荣退去时,危机就开始生根发芽,并迅速成长起来;危机爆发到一定的程度,会杀死经济里不好的现象,然后又孕育了繁荣的种子;当危机过后,繁荣就开始生根发芽。
在朱格拉同志的脑海里,繁荣与危机存在于一个系统里,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10年。经济里的危机与繁荣除了周期性出现外,还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上升阶段-爆发阶段-清算阶段。这虽然没有现在美林时钟划分的那么具体,但在那个年代就能划分得如此细致,实属不易。他最后给“危机”的产生下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的太久了!
他把研究成果写在了《论德、英、美三国经济危机及其发展周期》里,这一年朱格拉同志43岁。不过非常遗憾的是,主流经济界并没有留意到这本著作,但朱格拉毫不气馁,继续做自己的研究,孤寂的度过了43年,于1905年去世,享年86岁。在他去世的时候,主流经济界还没有注意到他的成果,依然在微观经济学里埋头苦干。
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格拉同志的研究成果无人问津,至少与他同时代的杰文斯试图用“太阳黑子理论”来验证朱格拉对于经济周期9-10年的判断。另外,鼎鼎大名的经济大师熊彼特很早就接受了朱格拉的研究观念,后来用“三周期嵌套理论”将朱格拉的研究成果发扬光大,并对9-10年的中周期命名为“朱格拉周期”。
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出版了《经济周期》,并在7年后成立了至今都赫赫有名的经济周期研究机构NBER(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此时此刻,经济周期研究才成为一门显学,这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牛人。基钦、库兹涅茨、康德拉季耶夫……,都是这时候涌现出来的。尤其是康德拉季耶夫,他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年到60年、平均为50年的长期波动,为经济周期理论奠定了基础,具体分析详见下文。
欢迎订阅本专栏。本专栏追根溯源,详解了东西方先哲们对周期探索的成果,追寻了经济周期运行背后的动力,并将其与股市一一对应起来;最后,我们还会根据周期理论,推断出牛市里上涨确定性最高的板块,助力大家更好地拥抱大牛市,不负经济周期给我们的恩赐。
最先冒出头来的是约瑟夫基钦,在研究了英美两国从1890年到1922年的物价、生产和就业数据后,他发现厂商从生产过剩到收缩战线引发生产短缺,每隔40个月就会出现一次有规律的上下波动。这种周期远远短于朱格拉的发现,这种短周期的平均长度仅有40个月。基钦把这个成果写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里,于1923年出版。但也非常遗憾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当时并没有引起关注。
不过大家不要灰心,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朱格拉与基钦的研究成果之所以被埋没,是因为这两哥们在经济领域只是小角色,不是大神级人物,所以其成果不受重视。这个道理很简单,假如我现在也研究出了一种周期,即使发布在网上,也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而已。但是2017年任泽平弄出一个新周期,尽管现在已经被证伪了,但当时的轰动了非常大,掀起了一轮学术大讨论。所以,要想别人重视你,必须先武装自己、先把自己修炼强大。
话说回来,朱格拉与基钦之所以被埋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研究的对象都十分单薄,选用的数据也不够多、时间也不够长,导致其理论缺乏说服力。接下来出场的是一位大神级人物,他是米切尔的学生,这位研究者十分彪悍,他收集的数据比老师的还多。他根据对美、英、法、德、比利时等国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初期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时间数列资料,剔除其间短周期和中周期的变动,着重分析了有关数列的长期消长过程,提出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长度从15年到20年不等、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波”或“长期消长”的论点。
这位大神就是西蒙库兹涅茨,他是一名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在1930年发现了“平均长度20年的经济周期”后,并没有停止研究,一直在优化这个周期,并证明这种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增长率变化的影响。由于库兹涅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971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与此同时,他的一位俄罗斯老乡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基钦出版《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之后的第2年,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书中运用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格、利率、进口额、出口额、煤炭和生铁产量等时间序列统计资料对经济发展的长波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年到60年、平均为50年的长期波动。
他还深入地对这个长期波动进行了剖析,把1780~1920年这140年中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两个半长周期波动,具体为:
①世界经济中的第一次长波:从1780年开始至1817年为上升期,1817年至1844年为衰落期。这个长波的出现来自于工业革命的刺激。
②第二次长波:开始于1844年到1875年为上升期,1875年至1890年为衰落期。这个长波来自于铁路业的繁荣。
③第三次长波:开始于1890年至1920年为上升期,而衰落期则开始于1920年,到他著书之时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仍在继续。这个长波来自于电气自动化的刺激。
他认为,在50年左右的周期中,头15年是上升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现在所说的繁荣期),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发展快,显示出一派兴旺景象;其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现在所说的衰退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现在所说的萧条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
至此,影响世界经济的几种重要周期全部出现,但这还不算完。真正让这些周期大放异彩的,是接下来要出场的、一生都看凯恩斯不顺眼的熊彼特,是他让朱格拉、基钦从历史的旧纸堆被挖出来了,并让康德拉季耶夫被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