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投资中,我们习惯把商品行情的驱动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资金驱动,第二类为产业驱动,第三类为宏观驱动,分别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视角,考量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的偏离程度。
资金驱动偏短一些,只在边界不清晰的商品,资金驱动会更张扬一些。基本面逻辑的交易者,更多关注库存、利润、基差和结构这些基本面元素。宏观驱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总量规律性的逻辑,更加注重商品整体驱动的大方向。
如果说商品是家具,产业是房子,我们既需要关注拆迁的政策,又需要关注地震的预报。因为房子倒了,家具再结实也没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今年商品的行情极度的重驱动、轻边界,暴力地诠释了宏观驱动的重要性。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宏观研究
我们看了很多宏观报告,美林时钟、各种周期、PPI和CPI;习惯把商品价格曲线切成几截,把不符合切割的突兀,归因为逆周期调控或是黑天鹅灰犀牛。并且,看了太多的言不由衷的话和炫技式的表演,却很少看到对交易的实质帮助,让我们对宏观研究有所偏见。
笔者觉得,这是因为在宏观环境相对稳定时,产业周期、库存周期的研究更为实惠和实用;亦或是宏观研究员的高薪,让他们远离了交易,没有切肤之痛。但这正是可贵之处,更利于冷静观察和独立思考,而且这个职业是要有绝顶智慧的,既要穿越迷雾理出头绪,又得铁肩道义妙手著文,还得逼格爆棚戏精上身,机构培养一个成熟的宏观研究员也是漫长而不易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提升宏观研报阅读能力,不仅要看表述(表述是事实的某种舒适形态),更要寻找他的最强烈的观点及依据。
我们需要埋头苦干的人,也需要仰望星空的人,透过现象,超越产业,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宏观研究员的一句话,就可能警醒走向深渊的你。在当下的市场背景下,但求不逆行于洪流,不背靠于危墙,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宏观研究。而宏观研究员要善于发现指标的背离和资源的错配,减少言不由衷的春秋笔法。
从而有意识地跟踪宏观经济指标,比如PMI、工业增加值、社融数据、国债利率、社会消费品总额等等,穿越周期、图表、指数和生涩的经济名词、术语,找出最粗大的逻辑,也许就是钞票行走的方向。

关注身边看得见的宏观
我们周边都是看得见的宏观,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点滴的汇集,经过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调理和拾掇,就形成了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经贸外交等等这些商品运营的宏观环境。
一是房子和基建。房地产是宏观分析最关键的变量,商品房销售决定土地出让,土地出让决定新开工,房地产热度决定内需,甚至左右工业品产出。房产周期下行,格力空调一定不会是大白马了。基建是经济下行的缓冲器。一般认为房地产下行周期,可能会通过基建进行对冲,表现为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负相关关系。基建投资的驱动或源自GDP增速与目标的差距。
二是制造业和出口。制造业固定投资取决于最终需求,与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等最终需求紧密相关。疫情以来,国外订单爆棚式增长,但长远看外需对经济带动将越来越小。出口取决外需和人民币汇率,外需取决于全球经济基本面,尤其是发达经济体。
三是通胀。通胀有多种衡量,包括CPI和PPI等,考量因素有产能与产出、居民收入、货币供应。有认为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决定消费意愿,进而对消费价格产生影响,而实际利率与消费负相关。许多人觉得印了许多钞票,商品应该得涨,但如果居民收入没有增长或增长预期,商品就需要价格传导的突破口。一般认为房地产和地方债消化了超量货币。
四是汇率。在全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大多数都是以美元标价,所以美元的走势与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紧密相关。中国是大宗商品进口大国,对于能源和农产品等的进口居于前列,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进口成本,进而影响国内的商品价格。
五是事件。宏观事件其实是雾里看花,许多APP有滚屏信息,并提示啥时会公布什么消息或数据,将对商品产生哪些影响。而一些突发的事件或者政策导向的变化,要分析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判断影响的时间长度。
要不说说政策?宏观政策会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商品的供和需,宏观政策是作用于商品供需的主要外生力量。在共同富裕的政策环境下,逆行于“共同”一定不会富裕,紧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无疑借助了国家队的智慧和力量,正确解读政策远胜于细枝末节的研究。大国大时代大是大非,我们需要把握正确的大方向。
坚持看央视新闻联播
没有宏观研究员,不懂宏观理论和分析方法,凭借常识可以实现避险吗?我们不能只站在产业的角度去看问题,要站到能感知风向的地方,通过换位思考,为各方面权益关系去权衡,虽然我们一定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但我们能有效提高对风险的认知。笔者也不建议东施效颦,钻进陌生的宏观研究领域,可以通过多线索、多方位的关注,来过滤风险或减少风险操作(也会过滤机会)。
比如,新冠变异株奥密克戎冲击波席卷全球市场,我国的出口还继续业绩长虹吗?需求主要由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架马车所拉动,产业链的需求增长点在哪里?新能源和新基建吗?房地政策见底了,还是刚刚开始改革?基建和地产是否蕴含着风险?
又如,碳中和要求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如果替代能源增长不到位,化石能源供不应求,会不会产生经济滞胀?或是会产生全球性对激进去碳的纠偏?还是继续限制生产、消费、投资来生硬实现?以间歇性绿色能源为核心的电力供应系统持续不稳定怎么解决?
我们还需要关注国外,比如,美联储和其他央行会不会超预期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国外的疫情继续影响生产和消费,会不会利空叠加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会采取怎样的对策?伊核谈判会破局吗?欧美移民和难民问题会发酵吗?
这意味着有太多悬念,需要我们以及宏观研究人员持续的跟踪,并采取化危为机的策略应对。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坚持每天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和二套经济节目。
我们需要多维度的提炼和修正策略
某千万年薪的网红学者说,宏观经济学存在的意义是拯救世界;而我们产业需要加强宏观研究,提炼和修正商品操作策略,以规避风险实现自救。

我们直观地感觉到,明年工业品需求大概率是下降的;供应会继续受限于碳中和;简单推断出几个策略方向,多碳中和空房地产?多煤化工空油化工?多天然气空油品?多农产品空工业品?
具体而言,多焦炭空螺纹?多PVC空LL?多MA空PP?多MA空MEG?多纯碱空玻璃?可见,宏观研究和产业研究相结合,在策略库的制定、跟踪上就会有明显的优势。
当下的工业品操作,节奏和方向一样重要。经过四季度的回调,许多工业品已经处于相对低位,这个时候继续说商品见顶,未必普适于所有板块。对于低买的人而言,当下的工业品似乎站在河边想跳水,买早了溅一身水,跳下去可以便宜地捞起来。
但如果介入抄底,在考量了成本底、政策底之后,还需要考量疫情、经济滞胀及阶段性政策因素叠加,是否会再次构成系统性的崩塌。在不明朗的情况下,恐慌会随时袭来,并且恐慌很难定价。我们需要更仔细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都扛不住爆米花般的止损。
总之,商品的价格波动,既是大时代动荡的钟摆,又是投资者的海盗船。机会和风险面前,我们可以选择守成,但需要减少陷入风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