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拉基耶夫长波周期简称为康波周期,是俄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康波理 论认为经济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上升与衰退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动。这种波动存在着为期 55 年~60 年 左右的周期性特征。在康德拉季耶夫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存 在着某种规律性,但是时间都比较短,康波周期长达 55 年~60 年,因此康波又称为长波或者长周期。

关于长波理论,康德拉季耶夫先后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1925 年)和《大经济周期》 (1928 年)等论著。在这些论著中,他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发现 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为期 54 年的周期性波动。熊彼特等人后来继承和发展了长波理论。1939 年经由熊彼特提议,世界经济学界都接受了用“康波周期”代表经济成长过程中长时段的波动。
根据熊彼特的理论,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康波周期的分段与技术创新周期有所重合。
因为第一次长波周期从大约 1783 年到 1842 年(长达 59 年),这个时期正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工业制造取代手工制造,并且推广到所有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国家。第二次长期周期是 1842 年到 1897 年(长达 55 年)。这个时期早期工业化国家开始进入 “钢铁时代”和“铁路化时代”。第三次长期周期是 1897 年以后,是所谓的“电气、化学和汽车 时代”。可以看出,康波周期与科技革命浪潮(新技术革新、应用和全面普及)高度相关。
如果对比全球创新周期来看,第一次康波周期和第二次康波周期对应人类第一次科技革命。 1776 年,英国著名发明家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后来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拉开了欧美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同时英国因此次创新,累积大量财富,成为日不落帝国。
第三次康波周期对应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 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奠定 了现在世界经济格局 。
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随着 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 的诞生,人类社 会迎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自那以后,开启了人类社会的计算机时代。除计算机 之外,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互联网、原子能、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 遗传工程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学技术的到来。在这次技术革命中,英特尔创始 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摩尔定律。由于技术提升带来的产品性能每隔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用康波周期来 解释经济长期增长波动越来越难。



创新、康波与世界体系变迁的关系
英国在18世纪末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一轮康波中占绝对领先地位,没有挑战者;第二轮康波中,英国在铁路和炼铁工业中都有领先优势,但美国紧随其后,是唯一的挑战者;第三轮康波的起点是19世纪末,英国在钢铁工业上仍然领先于美国,但在石油、汽车和能源工业方面,英国开始落后于美国。虽然德国在汽车工业上是领先者,但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作业改进了生产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使得美国在汽车工业上仍然保持领先地位。
日本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改革(明治维新,Meiji Era)使其搭上了第三轮康波的末班车,但实际上是在“补课”,因为棉花和铁路是前两轮康波的创新。后来,又由于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遗憾缺席第三轮康波的创新课程。二战之后,日本一边补课——发展纺织和汽车制造业,一边追赶——发展石油化工和电脑工业等,至1970年代修完过去五轮康波的课程,从而成为美国权力的有力挑战者,特别是在汽车和数码电子科技方面。
198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摩擦日趋激烈,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继续快速、大幅升值,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为了缓解外需快速收缩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是在美国的压力之下,日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与信贷政策,以及扩大金融开放的政策,与此同时,日本的制造业还在不断外迁,这些都是其1990年代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原因。至今,已不再有人将日本看作是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者。
再看中国。封建制与闭关锁国的中国完完全全地缺席了前三轮康波。清朝晚期开展的洋务运动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但由于时间太短,并未建立中国的工业基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才真正的发展工业。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这可能是中国必须交的“学费”。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中国一边补课,一边学习新课程,不仅发展了前3轮康波的代表性工业,第四轮康波也没落下。所以说,中国用40年走了西方国家200年的路,是有根据的,原因就在于坚持改革开放和后发优势的发挥。至今,中国的工业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齐备的。所以,中国也被看作是美国霸权的最有力挑战者。这也是中美关系出现转折的大背景。

注:在世界经济周期运动中最长的周期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它的一个循环是60年,大家知道一个人的自然寿命主阶段大约是60年。中国讲六十甲子,循环一次就是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它分为回升、繁荣、衰退、萧条。人生就是一次康波,三次房地产周期,九次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十八次库存周期,人的一生大致就是这样的过程。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在我看来,目前我们正处于自1982年开启的第五次康波之中的衰退期。1991年进入繁荣期,若将美国繁荣的高点作为顶点,则2000年或2004年为康波繁荣的顶点。2004年之后,康波已经确认了从繁荣向衰退的转换。而经历了2008年的康波一次冲击之后,2015年之后康波或向萧条转换,而第五次康波衰退向萧条转换的位置,应是一个资产价格的长期低点。而在未来五年注定在萧条中度过,也即使2025年,都是在第五次的康波萧条阶段。